財經企管

競爭優勢(上下冊)套書
優惠價
85
$850

競爭優勢(上下冊)套書

書籍介紹

企業如何降低成本?
價值活動又如何創造有形的客戶價值?
在企業面對其他競爭者亟欲分一杯羹的同時,該如何因應?
本書將提供深入、結構性的分析答案。

競爭優勢——以低成本提供產品(服務),或是以與眾不同的效益獲得溢價——正是企業成功或失敗的基礎。但是,究竟企業如何達到低成本地位?如何與眾不同? 波特教授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競爭策略》中說明了「產業與競爭者分析」的技術。在本書中則進一步解釋「企業如何建立並維持競爭優勢」。詳細說明:企業經理人如何評估本身的競爭地位?如何採取特定行動提升競爭地位? 

本書提供企業經理人,藉由成本或差異化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概念與實用工具。書中所提出的「價值鏈」概念更是強而有力的分析工具。它能夠協助經理人界定並分析研發、生產、行銷、銷售通路等方面,企業藉以形成競爭優勢的各種基本價值活動。 

透過價值鏈分析,波特展現出: 

如何了解成本特性?如何創造並持續成本優勢?
如何辨別會創造客戶價值的因素?如何成功地採行差異化策略?
如何選擇對企業有益的技術策略,以及技術領導廠商的優缺點?
如何分辨良性與惡性競爭對手?如何藉由競爭對手改善企業的競爭地位?
如何劃分產業區段,並藉以形成持續、有利可圖的焦點化策略?
如何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情境模擬該如何進行?
面對挑戰者時應該如何防禦?何時該進行攻擊性策略? 

波特的理論,早已是知名商學院的必修課程。對於想領先群倫、以及想尋找策略規劃指南的經理人而言,《競爭優勢》是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上冊 

自 序 為誰辛苦為誰忙 
新版序 從策略到執行 
第一章 競爭策略:核心概念 
● 產業結構分析.一般性競爭策略.縱覽全書 

第一部 競爭優勢的原則 
第二章 價值鏈與競爭優勢 
● 價值鏈.競爭範疇與價值鏈.價值鏈與組織結構 
第三章 成本優勢 
● 價值鏈與成本分析.成本特性.成本優勢.策略性成本分析的步驟 
第四章 差異化 
● 差異化的來源.差異化的成本.客戶價值與差異化.差異化策略.差異化的步驟 
第五章 技術與競爭優勢 
● 技術與競爭.技術策略.技術演進.制定技術策略 
第六章 選擇競爭對手 
● 競爭對手的策略性利益.良性競爭對手的條件.影響對手的競爭型態.最佳的市場狀態.選擇競爭對手的陷阱 

第二部 產業內的競爭範疇 
第七章 產業區段和競爭優勢 
● 產業區段的基礎.產業區段矩陣.產業區段與競爭策略.產業區段與產業的定義 

下冊 

第八章替代 
● 辨識替代品.替代的經濟效益.替代威脅的變化.替代途徑.替代和競爭策略 

第三部 企業策略與競爭優勢 
第九章 經營單位間的交互關係
● 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橫向策略.經營單位間的交互關係.有形的交互關係.無形的交互關係.競爭者交互關係
第十章 橫向策略
● 橫向策略的必要性.交互關係與多角化策略.橫向策略的陷阱
第十一章 建立交互關係
● 建立交互關係的障礙.達成交互關係的組織機制.管理橫向組織
第十二章 附屬產品與競爭優勢
● 掌控附屬產品.配套銷售.交叉補貼.附屬產品與競爭策略 

第四部 攻擊策略與防禦策略 
第十三章 產業情境模擬與不確定狀況下的競爭策略 
● 建構產業情境模擬.產業情境模擬與競爭策略.情境模擬和規劃流程 
第十四章 防禦策略 
● 進入或重新定位的流程.防禦戰術.評估防禦戰術.防禦策略 
第十五章 攻擊產業龍頭 
● 攻擊龍頭廠商的條件.攻擊龍頭廠商的途徑.遲滯龍頭廠商報復的動作.龍頭廠商弱點的訊號.產業結構與攻擊策略 

參考文獻 

自序

從策略到執行 

1985年出版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是《競爭策略》的姊妹作。《競爭策略》討論產業問題,《競爭優勢》則鎖定企業。我的重點在於分析企業競爭優勢及其持續力的相關要素。 

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以價值活動為本的企業理論。無論在哪個產業競爭,企業必然包含如訂貨流程、客戶服務、組裝產品、員工訓練等一系列分工明確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範圍比傳統的行銷或研發更窄,也是形成成本與創造客戶價值的關鍵。它們是發展競爭優勢的基本單位。 

《競爭優勢》提出價值鏈的觀念,這也是策略性思考企業內部各項價值活動,以及評估它們對成本和差異化影響的基本架構。一項產品或服務吸引客戶購買的價值,與創造這項價值的活動成本之間的落差,關係到利潤的多寡。價值鏈也是一套嚴謹的分析方法,幫助我們了解產品溢價的價值來源,以及為什麼一項產品或服務會取代另一項產品。所謂策略,其實就是由一套彼此一致,並能使企業形成差異的活動所構成。 

將企業視為一套價值活動的組合,也是思考跨事業策略的重要基礎。《競爭優勢》探索輔助產品或服務在市場競爭的角色,以及在一些產業的競爭優勢。在檢驗多角化的競爭優勢或劣勢上,價值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從共用活動或技術移轉來看,企業確實可以在多重產業中競爭而增加價值。這將使原本捉摸不定的綜效概念更具體且嚴謹。此外,《競爭優勢》還論及跨事業合作的組織問題。當購併的競爭功用尚無定論,但又蔚為風潮之際,這些問題也是我重視與討論的重心。 

最後,價值活動也是一個檢驗跨國策略,或說得更廣義些,跨越地理位置競爭的有力架構。在國際間競爭,企業可以將活動延伸到幾個不同的地點(我稱之為活動設計),並藉由全球性網絡協調,讓不同地點的活動產生潛在的競爭優勢。由於《競爭優勢》篇幅已經太長,這個國際化的議題將改在另一本著作中討論,思考方向也著重於地理位置在競爭優勢中的角色。競爭優勢三部曲的第三本書,《國家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就在討論這個問題。 

優勢來自於價值活動 

《競爭優勢》出版於13年前,如今回頭思考,最令我欣慰的是,書中的重要概念已被廣泛採用。「競爭優勢」、「持續的競爭優勢」等用語也已經普遍流行。價值活動的概念不僅在診斷競爭與策略上變得很重要,而且更深入到服務管理和資訊科技等更實際的課題。以價值活動為基礎的成本分析已經是會計管理的新標準,但是它作為策略工具的潛在功能仍待發揮。 

即使從學者角度回顧,《競爭優勢》也很令我滿意。《競爭策略》延續熱門的產業經濟傳統,而《競爭優勢》則是綜合經濟與管理的創見。事實上,它是我企圖解答謎團時的產物。我關切的是,如何從成本和差異化的角度,找出一套診斷競爭優勢來源的系統性方法,並能清楚顯示出企業之間的真正區別。如今,我更肯定價值活動就是最重要的工具。隨著我的工作進展,這些概念又比預期更有力。 

為什麼呢?因為《競爭優勢》不再只是空泛或片面地解釋競爭優勢。早期這方面著作將競爭優勢歸因於企業規模或市場占有率。這種論點失於簡陋的理由有好幾點。首先,規模和占有率對成本或差異化的重要性,有些產業就是大過其他產業。此外,在大多數產業中,中小企業往往是產業主力。最後,即使規模和占有率攸關企業的卓越表現,它們通常是競爭優勢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 

其他對競爭優勢的解釋,例如長處與弱點、關鍵性成功因素、或特殊競爭條件等,雖然都點出企業的成功因素很複雜,卻沒有提供一個系統性探索優勢來源的途徑,或未能將它們與獲利能力連結起來。《競爭優勢》則揭櫫一個前提,競爭優勢可以來自企業內許多活動,而這些優勢又如何與特定活動產生關連,進而探索企業內部活動之間,甚至與供應商或客戶的活動之間的關連性,如何影響競爭優勢。這本書也說明價值活動形成優勢的原因:為什麼企業能降低成本,價值活動又如何創造有形的客戶價值等。它強調一個事實,最具競爭力的地位往往是由許多價值活動累積而成。建立在少數價值活動上的優勢,既容易診斷,也很容易被模仿。最後,價值活動與價值鏈的觀點顯示,企業其實是一個交互依賴的系統,系統中的各部分必須維持內部一致性。 

更廣泛的看,《競爭優勢》有助於制定出更具體、也更可行的策略。價值活動既然是企業行動的具體表現,它們是有形、可觀察、並可掌控的事務。因此策略不再只是一個概略的願景,而是一套有別於競爭對手、特定的活動設計。一個低成本策略就需要一套特有的活動組合。 

價值活動是策略與執行間的橋梁。當策略界定得很廣泛時,企業必須清楚區隔策略與結構。「是什麼」與「如何做」畢竟大不相同。而且,根據企業是個別活動集合體的概念,原先對策略、戰術和組織的區分就模糊掉了。策略變成企業提供特定客戶、特定價值的一套特定活動。每項活動設計各自的運作方式,包括所運用的人力與物力形態,以及相關的組織安排。如此一來,競爭條件也變成特定活動的一部分,而非抽象、無關乎成本與客戶價值的口號。 

獎勵制度、訓練系統或整個決策結構等組織功能,也是價值活動—我將這類活動稱為支援性活動,以區隔那些直接涉及產品生產、交貨、行銷、或服務的活動。支援性活動也是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針對特定競爭方式的活動設計,也能增強企業與其他廠商,以及本身員工間適當的緊密關係。價值活動也是劃定適當組織界限的一個參考架構。 

因此,價值活動讓策略變為可行。換言之,將企業視為一套活動的集合體,每位員工也因此清楚地成為策略的一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員工必須了解公司策略,好讓他們明瞭所負責活動的作用,以及活動彼此間的關係。 

在付諸行動上,《競爭優勢》的挑戰性可能比《競爭策略》還要高,因為《競爭優勢》要求針對企業所有作為,進行深入、結構性的分析。在經理人傾向化繁為簡的世界裡,鉅細靡遺的活動分析是很有挑戰性的。以案例說明價值鏈的作用,也有實際的限制。企業的複雜性更無法從簡略的事例中看出。問題是,有深度的個案研究很難做到,因為這需要相關企業提供更進一步的細部資料。成功的企業往往將價值活動的細部設計視為專屬技術。事實上,對企業而言,讓外界難以了解其細部活動設計,也是持續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條件。 

歷久彌新 

在《競爭優勢》出版超過10年後的今天,這本書的想法仍然廣泛適用。一般研究競爭與策略,一直強烈傾向將內部因素(核心競爭力、重要資源)與外部因素(產業結構與定位)一分為二,有些人甚至辯稱,內部因素比較重要。事實上,拿《競爭策略》與重要資源∕核心競爭力做對比既不恰當,也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 

乍看之下,企業地位(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與較具持續力的內部技能、聲譽、乃至於組織競爭力之間是不相干的。現實中,價值活動將這兩類貫穿起來。企業並非只是價值活動的集合體,或一套完整的資源與能力。很明顯的,企業兼具這兩者。因為價值活動是企業的所作所為,它們會影響相關的資源與能力,也使生產因素和產品市場地位相連結。價值活動是可以觀察的,可以操作的,而且直接關連到成本與差異性。如果區隔資源或能力與價值活動、策略乃至於產業的關係,企業就會開始內向發展。資源和能力是因特定策略而變得有價值,一旦策略生變,這些價值也就不復存在。因此,企業資產固然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但絕不能單獨看待。 

《競爭優勢》提供描繪與評估策略的基本架構,使企業行為能與策略連結,並理解競爭優勢的各種來源。這些都是深入研擬策略的基礎。回顧過去,《競爭優勢》確實引導我進入更高層次的問題,也就是目前我正在研究的:為什麼價值活動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市場地位?不同的市場地位在何時產生抵消作用?什麼因素使得價值活動難以模仿?價值活動如何搭配?獨特的地位如何能歷久不衰?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對企業表現差異的原由還有很多要學習的。而企業發現獨特策略的過程,如何發動策略,以及一旦條件改變時,策略如何修正,更隱含豐富的研究空間。這些問題的答案絕對是錯綜複雜的,透過整合性思考才能得到好答案。 

波特 

麥可.波特 作者

26歲任教於哈佛商學院,為該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波特專精於競爭策略,自1980年起陸續出版了《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競爭論》(On competition)等書(以上各書中文版均由天下文化出版),被譽為當代經營策略大師,他所提出的競爭策略理論更是商學院的必修課程。波特曾於美國雷根總統任內被延攬為白宮「產業競爭力委員會」(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委員,同時也是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爭相諮詢的知名顧問。波特十餘年前開始研究健康照護。

波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航空工程系,取得哈佛商學院的企業管理碩士學位,並且榮獲貝克學者獎(George F. Baker Scholar),進而取得哈佛大學的商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獲有無數獎項和殊榮,包括全國商業經濟學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的亞當斯密獎(Adam Smith Award)、許多國家的全國性榮譽勳章,以及管理學院(Academy of Management)的學術性管理貢獻最高榮譽。


邱如美 譯者

台灣省台南巿人,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州立中央大學大眾傳播碩士。曾任《自立晚報》記者,目前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講師。 譯有《企業成功轉型8 Steps》﹙天下文化出版﹚、《國家競爭優勢》﹙與李明軒合譯,天下文化出版﹚、《競爭優勢》﹙與李明軒合譯,天下文化出版﹚。


李明軒 譯者

美國密蘇里州立中央大學大眾傳播碩士、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記者、《天下》雜誌資深編輯、《遠見》雜誌副主編、世新大學與實踐大學高雄分校講師。現任教於慈濟大學傳播學系。


2024/03/15

BCB191Y

天下文化

平裝

黑白

4713510944424

332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