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為政府邁向知識經濟之路,提供完整的藍圖。內容分為兩大類,一類討論知識經濟的基礎建設,一類則提出通往知識經濟的財經與社會政策。
在基礎建設方:
高希均教授首先指出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與八大努力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林垂宙主張,創新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台灣應建立起國家創新體制。
前教育部長吳京強調,基礎教育、多元化、人文教育與全人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央大學劉靜怡教授認為,我們不僅要建立起知識經濟時代的遊戲規則,提升法律品質,更要創造出合乎民主法治需求的生活架構。
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與呂鴻德教授提出,知識經濟時代的領袖必須有能力建構願景、塑造文化、關懷人性與建立團隊
在財經與社會政策方面:
中華經濟研究院孫克難研究員與台大許振明教授,分別說明獎勵創造知識的財稅與金融政策。
中央大學王弓教授指出,知識經濟的產業政策除改善資訊科技運用與人力培養外,也要發展旗艦產業,使成為地方產業的重心、佈局全球的基地。
中研院社科所朱雲鵬教授則探討,如何運用知識與創新改變傳統產業,使之成為現代的知識產業。
東吳大學石齊平教授建議政府,應從速檢討戒急用忍政策,建立兩岸四地的關稅同盟與華人經濟區。
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李誠主張,除了幫助勞工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提供不斷追求新知與新技術的學習管道外,政府也要設立勞資政三方協商制度,保護非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機會與環境。。
序文 李誠
第一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理念 高希均
第二章 知識經濟時代國家整體創新機制的建立 林垂宙
第三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 吳京
第四章 知識經濟時代領袖的特質 張光正、呂鴻德
第五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法律制度 劉靜怡
第六章 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 孫克難
第七章 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 許振明
第八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政策 王弓
第九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傳統產業提升 朱雲鵬、吳敬泰
第十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經貿政策 石齊平
第十一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工政策 李誠
索引
編者序 條條大路通羅馬?
高希均、李 誠
在過去我們兩人曾合編過二本書,《台灣經濟四十年》與《台灣經驗再定位》。前者是分析台灣在一九四九到一九八九年創下台灣奇蹟的原因,後者是探討台灣在創造經濟奇蹟時的正面經驗與負面教訓。兩本書也希望能為後進的開發中國家提供我們的發展經驗。
今日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個交叉路口,因為我國的經濟優勢在近日有急速流失的現象,比如近日失業率在節節高升,所得差距擴大,產業外移到中國大陸的腳步也在加速,並且深化。為因應此種趨勢,前行政院長唐飛曾在八月十七日宣布要以知識經濟為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方向,並且要在十年內達成知識經濟國家的水準。
經建會在十一月召開全國知識經濟會議,會中陳水扁總統再次宣布發展知識經濟為新政府的目標。但是什麼是知識經濟?經濟結構要作何種改變?財經與兩岸政策、社會政策、教育政策該作何種調整,使我國得以順利地走向知識經濟的境界?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雖然政府在十二月四、五兩日召開全國知識經濟會議,但未見政府提出具體的方案。
因此我們兩人再度合作,邀請了國內十一位學者共同撰文探討我國到「知識經濟之路」,探討如何再創台灣經濟優勢,維持台灣高成長率,並能保護台灣環境與社會公義,確保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這些論文希望能提供政府官員在擬訂政策時,民間專家在討論我國如何走向知識經濟時的一個參考的資料。
創造新競爭力
本論文集的十一篇論文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建立知識經濟的基礎建設,第二部分是有關建立知識經濟的財經與社會政策。
基礎建設方面,什麼是知識經濟?什麼是新經濟?知識經濟與新經濟有何差別?目前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因此在第一篇論文中,高希均教授從知識經濟十大核心理念出發給知識經濟一個定義,這十大理念是知識將在知識經濟時代獨領風騷,而管理會推動變革,變革引發開放,科技主導創新,速度決定成效,企業家精神化不可能為可能,「網際網路」會顛覆傳統,全球化的運動同時創造商機,也創造風險,競爭力決定一個產業或一個國家長期的興衰。
知識經濟不是一條很容易走的路,因此政府與民間都需要努力,其努力的方向可以分成下列八點:發展各種知識密集、污染少、效益高的產業,大幅提升研究發展經費,培養幾所世界級的大學與研究中心,普設「網際網路」在家庭與各地區,從小學開始學習外語,追求國際精密分工,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兩岸的交流,借重國際人才,鼓勵知識產品的輸出。
創新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一環,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林垂宙教授在第二篇「知識經濟時代國家創新體制的建立」一文中即指出,創新體制之建立攸關國家競爭力,因此如何建構一個完整的創新體制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什麼是國家創新體制?它是一個結合有形與無形的知識、管理、科技與資金,使企業創新能力得以發揮的機制。換言之,國家創新體制也可以說是透過人及組織,將科學研究與發展商業化的一個過程,此過程亦可以稱為轉化。有了創新的機制,我們便可以創造高科技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培養創新的心態,使人的能力得以不斷的提高。
然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從科學,研發到商業化的過程中,創新體制該由誰來推動?一般而言,大學與專門研究機構負責基礎研究,而企業負責製造,銷售,服務,成本,價格與市場占有率的分析等工作,因為基礎研究與商業化是需要二類性格不相同的人員去進行的。
在台灣,過去基礎研究工作是在中央研究院與大學進行,台灣的企業絕大部分屬中小企業,無法從事研究與開發產品的工作,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由外商在投資時帶入資金,技術,與管理人才。
在一九七三年政府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由它擔任大學與企業間的橋樑,今日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導向的研究機構。除工研院以外,新竹科學園區也扮演了科學研究商業化很好的一個角色,是國家創新體制裡面一個重要的組成分子,它除了提供附近工研院、交大、清大的研究環境,也提供很多企業初創時期的創投基金與發展銀行的資助。現有資料證明台灣上、中、下游定位清楚的創新體制可以成為亞太地區的一個典範。
在今日網路快速發展,過去的創新體制需要調整,因為網路可以使大學的基礎研究與企業的應用研究合併,同時進行,這就是所謂的「孵化」或「育成」。台灣已經有很多大學建立育成中心的制度,這是今日創新機制重要的發展方向。育成中心的建立,可使產業接觸到基礎科學,而大學可以得知企業的市場需求,並取得研發的資金。近年來,美國許多微電子,生物技術及製藥公司都和大學建立此聯盟關係,直接參與基礎及應用研究,這是台灣創新制度應發展的方向。
人文與科技教育並重
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在第三篇「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中,前教育部長吳京教授指出,人文素養是創意的根源,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必須要人文與科技教育並重,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必須強調基礎性的教育,技職教育與產、學的充份合作。
法律在知識經濟時代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央大學的劉靜怡教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法律政策」一章中指出,知識經濟時代的法律政策,不但要建立知識經濟時代適當的遊戲規則,提升法律專業的品質,保護「創新」的智慧財產權,更要提供知識經濟前進與發展的觀念的養料,創造出一個民主法治社會需求的知識經濟的生活架構。
知識經濟時代不但需要新科技、新知識,也需要與傳統經濟時代截然不同的領袖,中原大學的張光正校長與呂鴻德教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領袖特質」中指出,在傳統的經濟時代,領導者所追求的是合法權,獎勵權與強制權,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領導者只是給予一種素質的影響,他所必須具備的是建構願景,塑造文化,關懷人性與建立團隊的能力,這些能力與傳統經濟時國家領袖,企業主管所需要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知識的創造不但需要鉅額的款項,在創造以後,公諸於世又變成大家都可以享用的公共財。因此知識具公共財的非排他性與非敵對性,前者是在技術上很難排除他人的免費使用,後者是多一個人使用並不影響其他人的效用滿足。知識也具有外部效益的特性,造成私人報酬率低,社會報酬率高,使私人部門缺乏投資的誘因。因此孫克難教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財稅政策」一文中指出,政府除了要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使創新者有合理的報酬外,對知識創造有密切關係的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等活動,都應通過財稅政策給予適當的誘因(如補貼)。
此外,在過去的獎勵投資條例中,政府對實體投資的獎勵程度,遠超過人力資本的投資,產生嚴重的扭曲現象,因此後續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必須將人才培訓納入財稅獎勵範圍,以填補我國與先進國家的知識缺口。此外財稅政策應該配合科技發展,教育發展以縮小勞動人口與中小企業間知識的差距,促進所得分配的改善。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高科技產業興衰主導國家經濟的榮衰,但高科技產業的成功動力除了有賴技術創新以外,資本籌措亦為一重要配合要件,因而創業投資扮演了扶植高科技產業,新產業發展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創投公司的主要功能是投資快速成長中的新興科技公司,協助他們開發新產品或製造的新技術,承擔風險,追求高報酬。創投事業雖然如此重要,但是在近日「促進產業發展獎勵條例」限期的屆滿,創投功能有弱化的現象,因此台大許振明教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金融政策」一章,即呼籲政府應重視如何充實創投資金的來源,包括允許創投公司由資本市場取得資金,廣泛建立銀行資金投資於創投業。此外有關電子貨幣,電子銀行的交易安全保護政策亦該加強。
檢視產業政策適當的產業發展政策是我國在過去五十年中創立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又該有哪些產業政策?在本論文集的第九篇論文中,前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王弓教授建議我國該有下列產業政策:
(1)對旗艦型產業及各產業旗艦型的廠商作堅定的支持,協助他們參與國際競爭,占領國際市場。
(2) 政府亦應從全面性來輔導產業升級,比如政府結合原有的產業輔導體系,學術界,然後推動產業知識化。在過去台灣的自行車公會與工研院材料所,機械所合作,改變零件材質及車型的設計,使台灣的腳踏車每輛由一千元台幣提升到十萬元台幣便是一例。
(3) 策略性佈局,培養下一代的旗艦產業。二十一世紀生物,醫療產業將會領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第三波,因此政府當重視這些產業的發展,予以輔助。
(4) 更新基礎建設。應加速建置寬頻數位基礎設施,提升水、電、油、電信的質量。
(5) 建立環保政策,廢物處理政策。先進國家環境品質好、抗爭少,值得學習。
(6) 金融環境的電子化與自動化。
(7) 政府公共部門服務要更新。政府應大力推動地方自治,允許地方徵相當的稅務,美國的聯邦稅與州稅是可採的模型。
(8) 人力培育的加強。加強各級學校生命科學教育,以迎接知識經濟的第三波。
(9) 國際人才的吸引,生活環境的提升。
台灣雖然有很多傳統性的產業已外移至東南亞或中國大陸,但是目前仍然有相當部分的傳統產業,這些產業的出走將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的現象。如何扶植傳統產業升級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是目前政府的重點工作。
中研院的朱雲鵬教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傳統產業提升」一文中,首先定義什麼是傳統產業,那是一些在雁行理論中,特定國家已有經萌芽和勃興而步入成熟或衰退的產業。其實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可以指定必然是傳統的產業,日落的產業只要產業能不斷地利用知識來創新,便可以永遠不落入傳統產業,日落產業之範圍。他舉例我國的電子設備業即在不斷地創新過程中,一直維持其競爭力,沒有落入興盛、成熟、衰退的宿命。
換言之,只要傳統產業不斷地利用新知識,持續地創新,便不會成為衰退的的傳統產業。朱教授的論文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並不是使用很多知識的產業便是知識產業,大學是知識密集的產業,但是如果大學不能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知識,不斷地使用新的知識去更新其事業,大學亦可以成為傳統產業,而遭遇衰落的命運。今日我國的大學在全球化運動下,遭受外國大學的威脅,正是此種理論的寫照。
過去台灣之所以能創造經濟奇蹟,不是因為我們發展「進口代替」政策,而是「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今日中國大陸是個龐大的市場,又有大量的基礎研究人才,我國的經濟如何與大陸的經濟結合,發揮雙贏的效果,是今後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
在本論文集的第十篇論文中,東吳大學的石齊平教授首先回顧台灣產業發展空間的演變,繼而指出知識經濟時代下,兩岸經貿整合的必要與方向,他認為我國需趕快重新檢討「戒急用忍」政策,並從速發展兩岸四地的「關稅同盟」,「華文經濟區」的新經濟發展計劃,整合華人資源,發展台灣經濟。
全員學習,善用人力資源
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員工是有專業知識,有判斷能力,有綜合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識工作者。於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誰掌握最新的知識,活用最新的知識,便能掌握經濟大權。在本論文集的第十一篇論文中,李誠教授首先指出近年來各國政府都嘗試下列策略來解決這些勞工問題。
(1)最低工資法的推行
(2)就業補助
(3) 勞動所得稅的減免
(4) 工作-福利方案 (Workfare)的推行
(5) 職業訓練券之推行。
但是這些方法都有其缺點,都不是完美的方法。我國政府應從下列的方法來解決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工問題。
1.發行教育券給低所得家庭的子女,以免低所得家庭的子女落入一個低所得→低教育→低知識→低所得的惡性循環。
2.以「最低訓練時數法」代替現行勞基法的「基本工資」,以確保員工技術的合時性,協助員工漸漸地從體力勞務工作轉移到知識勞務的工作。
3.動用就業安定基金,大量提供全民職業訓練券,徹底提升我國勞動人口的知識程度。
4.開放台灣勞動市場,鼓勵台灣勞動市場之國際化,促使台灣知識與非知識工作者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中移動,以確保我國人力資源之充份運用。
5.鼓勵網路教學之普及,提供全體勞動人口學習新知識的機會。
6.設立各種與知識工作有關的職業證照,使勞動人口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學習管道,學習得知識工作者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7.修改現行勞動法令,使其合乎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
8.成立勞、資、政三方協商的制度,保障非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機會,工作環境等問題。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台灣大學工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及博士。曾在美國杜邦公司任職十六年, 其後為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工業技術研究院所長及院長,(一九八三到一九九四),新加坡國家大學客座教授等。一九九七年在香港科技大學任職至今,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曾獲頒多項國際榮譽,包括瑞典國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技術獎、日本高級材料學研究會榮譽會員、香港工程學院院士等。並兼任多項機構董監事。林教授之研究興趣為高分子科學、技術管理、國家競爭力等。
紐約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紐約州立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訪問學者、中原大學校長、美國夏威夷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明新科技大學校長。現任實踐大學校長、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成功大學地理系學士,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專長為科技管理、策略行銷與行銷規劃。
著有〈台商在中國大陸經營策略之研究〉、〈垂直整合類型與技術策略配合對經營績效之研究:產業技術軌跡類型之實證〉、〈跨文化差異、技術特性與國際技術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亞太地區之實証〉等20餘篇論文。
台灣大學法律系和法研所畢業。以教育部公費獎學金負笈哈佛大學法學院,一九九四年取得法學碩士(LL.M.)後轉往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以網路規範和法律經濟分析為主要研究領域,一九九七年取得法學博士(J.S.D.),現為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並曾擔任淡江大學產經系、台北大學財政所兼任副教授,以及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研究員、財政部賦稅革新小組委員、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財政理論與政策、產業經濟與政策。
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篇,包括「台灣關稅保護政策與產業結構轉變」、「台灣地區政府支出的產出效果分析」、“The Evol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Tax Incentives in Taiwan”、“Tax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等著作。
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約翰.霍布金斯(John Hopkins﹚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所)教授兼所長及系主任、財政部紓困小組及金融革新小組委員。美國芝加哥大學及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董事、台灣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上市審議委員、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財委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曾獲得中山學術著作獎、國科會「優等研究獎」、Fulbright研究獎助。著有《我國當前金融問題與對策》、《總體經濟分析》、《貨幣銀行學》等。
台灣大學學士、碩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經濟系主任、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亦曾任紐約市立大學客座助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特約研究員、亞洲生產力組織及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專家。一九九二年,由中央大學借調行政院擔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一九九六年七月,轉任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長,二○○○年二月返回中央大學。 現任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及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顧問。
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暨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發展、所得分配與產業經濟。 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景文技術學院校長、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所長、中國農民銀行董事、中華民國亞太新經濟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房地產政策學會理事長、經濟日報主筆、中國時報星期專論作者。
台大經研所畢業。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經貿。
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行政院經建會參事,海峽交流基金會副祕書長,工商時報主筆,東海大學副教授。現任BIZ NEWS發行人兼總主筆,真相政經新聞節目主持人,東吳大學國貿系兼任副教授。
著有《經濟中國》,《歷史的巨變》,《對話前的思考》,《新中國-21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等書。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險渡金融海嘯》及《後ECFA時代台灣的經濟政策》。
2000/12/15
BCB22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687
300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