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這本書處處充滿科技人對新經濟最精準的洞察,作者溫世仁在書中前瞻台灣邁入新經濟的機會,揭露了新經濟的十大衝擊,以及十大新工作機會。
溫世仁在書中分析,台灣已經建立民主政治的平台,在這自由開放的平台上正適合知識經濟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兩岸經濟也提供台灣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現在正是台灣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誠然因為失業與景氣,以及新舊經濟交替所衍生的種種現象,使消極悲觀的論調瀰漫,但新經濟同時也提供了大好的新機會,正需要我們積極掌握。
溫世仁以他務實的樂觀,提醒台灣讀者應該重拾信心。勇敢擁抱改變、發揮活潑的創意,是溫世仁給這個世代的建言。
序文 一位出色的知識人──溫世仁 高希均
前言 重拾信心
我們從未曾像今天有這麼多財富、經驗和人才, 我們不應該失去信心。
第一章 新經濟的衝擊
在電子商務領軍之下,新經濟萬物聯網, 市場與消費者間的鴻溝彌合, 急劇改寫了市場經濟法則。
第二章 生財體系三部曲──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
台灣曾是優質工業產品廉價製造中心;今日的當務之急,是由資本、技術、速度密集的產業,邁進創意密集,發展全球運籌與新服務業。
第三章 跨越兩岸的新經濟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20年,在工業社會後發而先至。兩岸經濟發展不僅延續了台灣經濟的命脈,更為台灣塑造堅強的競爭力。
第四章 站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對於台灣經濟未來的十個淺見
過去在政治上的投資,使台灣建立自由開放的社會,為知識產業發展打下厚實基礎,而兩岸經濟則為台灣開拓更寬闊的發展空間;這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第五章 新工作機會
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運用新工具與創意,搜索新工作機會。網路時代提供了十大新工作機會, 而勇敢擁抱改變,才是掌握新機會的最高秘訣。
結語 再創奇蹟
優秀、無私的經濟官僚和勤奮的百姓,曾經共同成就台灣的經濟奇蹟。今天的我們只要重拾信心,必能創造更大的奇蹟。
一位出色的知識人──溫世仁
高希均
聽到「溫世仁」這個名字已經有很多年,但是從初次見面到逐漸認識他還是近十年的事。當近年來愈多機會認識他時,也就愈來愈欣賞他各方面的才華、創意與人生理念。以「一位出色的知識人」來描述他,似乎很恰當。
世仁於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台北,在台灣中部的農村長大,父親是個水電工人,自己則是台大電機系及研究所畢業,目前是英業達集團的副董事長。
由於他的謙和及平易近人,一般人也許不容易知道在他五十三歲的生命歷程中,已有一連串的動人紀錄:
.二十四歲就當廠長(還是研究生)。
.二十五歲擔任金寶公司總經理。
.二十六歲已經去過四十三個國家推銷產品。
.三十二歲進入英業達後,二十年來先後參與了多次內部的組織改革與策略變更,每一次都帶來了更多的商機與突破。
.五十歲創設「明日工作室」──實現推廣創作的夢想。
.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出差、演講、開會。
.他每天工作時間長、讀書時間長,但下午三點以後不進食。因此「請他吃晚飯最划算」。
在接受《遠見》雜誌的專訪中(一九九九年十月號),世仁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見解:
.「工作投入就是人才。」
.「相信別人才有發展的機會。」
.「我沒有開除過一個人,也沒有留過一個人。」
.「領袖要有三顆心:寬廣的心、包容的心、全力投入的心。」
.「公司不賺錢,感情再好也沒用。」
.「人可以從公司退休,不要從社會退休。」
在台灣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我曾先後提出過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科技人的理念,來反映我對他們的社會期望。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又在鼓吹「知識人」這個更廣義的理念。這個理念讓「知識份子」披上一件「新衣」;更重要的是要使「知識人」與當前大家提倡的「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知識世紀」、「知識時代」接軌。
我心目中的「知識人」要擁有三個條件:
科技腦:過去半世紀台灣經濟奇蹟的功臣,幾乎全是科技背景,從尹仲容、嚴家淦、孫運璿、李國鼎到趙耀東、李達海諸先生,這些財經首長們都擁有第一流的科技腦。
沒有現代科技,就沒有現代社會。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科學家或工程師,但至少要有一些「科技人」的思維方式及工作態度,並且要認真地學習他們的優點:這包括了相信事實、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對」的就要堅持、「錯」的就要放棄;並且追求創新,相信「失敗無罪」;更是目標導向,目標既定,全力以赴。
人文心:「人文心」是「以人為本」。有益於人類的「科技」,能帶來財富、效率、秩序、進步;正如有益於人類的「人文」,會帶來自由、公平、哲思、福祉。
當以「人」為核心時,就要培養及發揮高尚的風範、謙和的氣質、大愛的情操、人性中的尊嚴,以及共享的信念:如對歷史、文學、哲學、藝術、音樂、語言、建築等的提倡。
科技可以「富國」、「強國」;人文則可以「立國」、「興國」;兩者當然要相輔相成。一個社會擁有現代的厚實科技,又同時擁有無處不在的人文精神,那就變成了令人羨慕的國家,當前的美國與法國,似乎最接近這個境界。
中華情:這裡所提出的「中華情」,所反映的就是薩伊德教授(Edward W. Said)所說的「寬廣的人道關懷」。這可以包括對中華歷史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對兩岸和平的追求,對兩岸雙贏的鼓吹。
當前的「中國結」千萬不可變成死結。因此,兩岸的底線是絕不可以「中國人打中國人」;兩岸交流的起點一定要從「中國人幫中國人」開始。
兩岸的中國人,只有以「中華情」來解「中國結」。
當以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來凸顯「知識人」的三個重要特質時,我們放眼台灣社會的各界菁英,他們常常有三個特質中的一項或者二項,很少兼有三者。溫世仁則是一位同時兼有三者的突出的知識人;因為有科技腦,他是一位成功的科技企業家;因為有人文心,他也是一位有熱情的文化工作者;因為有中華情,他更是一位鍥而不捨的「兩岸雙贏」的推動者。
世仁自謙地說過:「寫書速度不如人家,讀書的速度卻絕不落人後。」他已經出版過十三本中文書(其中八本已譯成英文版、四本日文版與二本韓文版),早已受到廣大讀者的肯定與喜愛,這樣的寫書速度真使我們這些一輩子教書的人為之汗顏!
他又說:「一天總會空出三、四個小時閱讀,一年總可以讀三百本書。」這樣認真地、快速地吸收新知,豈不是令所有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無地自容?
一九九八年八月《遠見》雜誌在大連舉辦的一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討論會中,世仁應邀發表演講,觀點精闢獨到,贏得滿堂掌聲,並且當場送每人一本他剛出版的金融風暴的書。
世仁寫的書,我大都讀過;而且每一次讀他的新書,都被他書中所呈顯的新意與「另類觀點」所吸引。這本新書《溫世仁觀點:新經濟、新工作、新財富》是《新經濟與中國》(北京三聯出版)的姊妹作。正因為世仁是科技企業家,不是專業的經濟學者,全書約七萬字就更具有可讀性、實用性、以及親切感與貼身感。
「天下文化」很驕傲出版了這樣一位出色的知識人所寫的書。
2001/06/30
BCB23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83-7
215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