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
優惠價
85
$255
優惠價
75
$225

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

書籍介紹

自1996年以來,因經濟結構改變,台灣的失業率就一直居高不下。我們政府的就業政策符合時代的變遷?切合人民的需求嗎?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國內的失業問題、勞資關係,以及經濟發展,是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知名的學者。他在書中從「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國家競爭力」,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三大面向,探討台灣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就業問題時,政府及人民應有的作為及應變之道。

就業問題牽涉的層面很廣,我們必須釐清政府與個人如何重新分配各自對失業與就業問題的責任,然後使用新的政策工具,負起各方該負的責任。想知道當政府已沒有保證全民充分就業的能力時,該尋找何種工具與政策來解決就業問題;想了解在「後終身雇用」的世紀,自己如何保有永續就業的能力,您就不可錯過作者的精闢觀點。

第一篇 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政策
01 失真的失業率與過時的就業政策
02 入世後兩岸失業問題及經濟前景
03 政府還有能力推動充分就業的政策嗎?
04 老人與我——人口老化與產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05 追求共識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
06 開發虛擬工作,增加就業機會
07 年輕失業影響終身
08 提升婦女就業機會——瑞典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嗎?
09 娜拉不出走!——中高齡婦女勞參率為什麼偏低?
10 職訓能提升你就業的機會嗎?
11 就業輔導比失業保險更能徹底解決失業問題
12 此藥下得太早——現在不是推行「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的時候
13 穩定製造業、整合服務業,才能根治失業問題
14 誰偷走了我的工作?
15 錯誤的公共政策偷走了我們的工作
16 就業是民主政治的基礎
17 模糊經濟時代的新勞動政策
18 皮蛋,鮮奶,冰淇淋——我們需要開發什麼樣的工作?
19 白領工作也外移,怎麼辦?
20 大男人主義與就業安全立法

第二篇 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國家競爭力
21 高創新,低成長——台灣出了什麼毛病
22 台灣之憂與喜——憂在公部門,喜在民間的創新能力
23 勞工法令與企業創新
24 「勞退新制」能提升台灣的勞動生產力嗎?
25 人民投「票」選總統,企業投「資」選政府
26 學英語,拚經濟
27 科技、醫藥與21世紀的大災難
28 志工與快樂人生
29 e工會——知識經濟時代工會的功能
30 英國如何拚經濟——經濟比對手更快自由化

第三篇 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31 誰家的小孩最快樂?
32 誰家的員工最快樂?
33 終身教育誰來付款?
34 WTO與人力資源
35 美式資本主義與企業倫理
36 台灣下一代企業家的倫理認知在哪裡?
37 管理學中鋼,學什麼?
38 美麗能提升你成功的機率嗎?
39 「好」工作,「壞」工作
40 應徵者:企業創意的泉源

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

李誠

消失的「台灣奇蹟」

本書是收集了我過去三年多在《遠見》雜誌「知識經濟論壇」中所發表過的短文而成。全文的主題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政策,第二部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國家競爭力,第三部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這三部分表面上看似乎各不相連,其實他們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國在1996年以前,失業率一直都非常低,長期的充分就業狀態使其他國家非常羨慕,世界銀行更稱此現象為「台灣奇蹟」,要其他開發中國家向我們學習。

但是自1996年以後,台灣的失業率不斷地上升,而失業人口的年齡、教育與婚姻結構都有非常重大的變化。在過去,失業人口主要是年輕初次進入勞動市場的新鮮人,或更換更佳工作的過渡性(摩擦性)失業人口,但現在已變成中年、已婚,因事業單位關閉而被遣散的失業人口,他們的失業期間也有大幅度的延長。

換言之,即使我們今日能恢復到1995年以前的失業水準,失業人口所遭受到經濟與心理、家庭、社會的衝擊是遠較1995年以前的失業人口嚴重,更何況目前的失業水準是過去的二倍以上。

追求終身教育與永續就業的能力

在過去工業化的時代,當失業問題產生時,政府總是可以有效地使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來復甦經濟,紓解失業問題。但是在今日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國際化、自由化的時代,而且我國的經濟也開始脫離工業化時代而轉入知識經濟時代,歐美國家的經驗已顯示出,貨幣與財政政策無法解決現今的失業問題,貨幣與財政政策已沒有能力使一國達成充分就業的境界。

此時我們該有何種新的就業政策?新的勞動市場政策?這是本書第一篇各論文所探討的問題。我們在此指出,在知識經濟與高所得的時代,人民已脫離了馬斯洛的第一階段基本生存的要求,他們已開始追求個人自我實現與靈性滿足等更高階段的需求,因此政府不宜以舊時代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創造一些低所得、無自尊、無前途的死胡同工作給台灣人民,此種就業不但是短暫的,更不是人民所希望的工作。

在全球化、國際化與知識經濟時代,政府既然已無法再使用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創造出有前景、高所得、有自尊、能自我發揮的「優質」工作,他們便必須要透過勞動市場的鬆綁,使彈性的勞動市場能發揮其市場功能,能鼓勵企業與員工創新,因而不但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因創新而創造出有前景、有發展、有自尊與高所得的「優質」就業機會。

政府在經濟全球化、國際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應該扮演的唯一角色是,保障人民一個永續就業的能力。也就是說,政府在此階段應該為就業與失業的員工提供大量的職業訓練與終身教育的機會與誘因,使台灣的勞動人口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最新、最適合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知識,因而儘管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技術作快速的變化,人民都有能力很快地適應此種新的工作環境,配合這種新的生產條件。

換言之,如何提升全民的人力資本是當今政府所面對最大的挑戰,也是最急需進行的工作。除此之外,政府沒有任何能解決人民失業、提供人民優質就業機會的策略,這是本書最主要的訊息。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能喚起執政者對失業問題的重視,對新的失業政策的思考,也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喚起全民的醒覺,不要再迷思於政府可以提供你一個終身就業的保障,不要期望政府能透過各種就業保障法案來保障你一個終身就業的機會。

終身就業的時代已逝,代之而起的是追求終身就業能力、永續就業能力的時代。在此時代,政府固然有義務要提供人民大量的職訓與終身教育的機會,但人民也有去參與各種職訓與終身教育的義務,以確保本身永續就業的能力。

致謝與緬懷

最後,我要在此謝謝《遠見》雜誌發行人王力行女士邀請我撰寫「知識經濟論壇」,也謝謝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暨總裁高希均教授,對我在撰寫這些文章時的鼓勵,以及建議我把這些文章匯編起來由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劉家瑜對本書出版期間的各種幫助,我的助理張淑嘉小姐對每一篇文章的多次打字與資料整理,也一併致謝。沒有上列人士的大力協助,本書無法問世。

家父在2005年4月2日過世,我在此把此書獻給他,因為在50年代中國社會與經濟有重大變革時,他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的失業,因此我親身體驗到失業對個人的經濟、心理、家庭、子女教育、夫婦關係的重大衝擊,也引起我對此問題有如此長時期的專注與研究。

我希望家父的痛苦經驗永遠不會發生在其他的家庭及其他的勞動人口。我也以本書獻給台灣當今數十萬失業的人士,也希望政府能徹底地醒覺到失業率不是一個冷冷的經濟指數,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痛苦經驗,因而以一個最優先的手段來解決失業的問題,恢復人民的幸福生活,穩定台灣的社會。

李誠
2005年4月26日于台北

李誠 作者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險渡金融海嘯》及《後ECFA時代台灣的經濟政策》。


2005/05/16

BCB29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4881

262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