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長久以來是美國經濟學界的中心人物,在羅斯福總統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擔任過重要職務,引領了美國政策與辯論。他畢生奉獻公私兩部門的經驗精華,濃縮在這本筆鋒犀利的新書中,並且毫不留情地提出批判,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高伯瑞對事實真相和「世俗認知」(conventional wisdom;這是他創的詞)之間日益拉大的鴻溝,提出強烈警訊。他告訴我們,私部門如何逐步掌控公部門,而且力量之強,前所未見。自圓其說的信念、巧言編造的遁辭,或者,簡單說就是種種欺騙,使整個社會沉淪其中。我們的經濟、執政效能和商業世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中心力量,其其權力已經從股東、董事移轉到經理人手中。可是實務上卻誤導我們,以為股東依舊大權在握。事實上,由於現代企業的規模和複雜性,決策大權非交給經理人不可。經理階級難免為了顧及自身利益,於是將觸角伸進政府,也就是所謂的公部門。在軍事政策、環境政策、財稅政策等方面,這種現象特別明顯和危險。
詐欺怎麼會是無罪的?高伯瑞以他無與倫比的文風,提出一針見血的答案。關心美國未來的每一個人,有必要拜讀這本文字簡潔、措辭辛辣、評論嚴峻的重要著作。本書特別適合在選舉年展讀,但它關切的是更為長遠的將來。
序 悠遊於學術與政壇的經濟學大師 施建生
序 從美國醜態看見台灣真相 于宗先
序 畢生經濟反思的最後綱領 南方朔
寫在前面 一點個人感想
1 面紗背後的騙局
2 系統重新命名
3 經濟學的便宜行事
4 同樣工作,兩種標準
5 公司成為官僚體系
6 企業的力量
7 兩個部門的迷思
8 金融世界
9 聯準會脫離現實
10企業無法卸責
11外交與軍事政策
12卷末省思
高伯瑞小傳
畢生經濟反思的最後綱領
本書作者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已於2006年4月29日逝世,享年九十七歲,而這本《揭開皇后的面紗》則是他的第43本著作。它於2002年動筆,2004年出版,高伯瑞以九十三高齡仍執筆著作,當然已沒有體力寫得太長。但在這薄薄一本小書裡,他畢生的經濟信念卻已作了扼要的呈現,它也是一部對照當今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所做的重要綱領式批判。
在高伯瑞逝世前一年,由哈佛教授理察‧派克(Richard Parker)所寫的授權版《高伯瑞傳:他的人生、政治和經濟學》出版。根據這本傳記所述,我們知道他在2000年8月從柯林頓總統手中獲頒美國文人最高榮譽的「自由勳章」。這是他第二次得到這個獎章。上一次是1946年杜魯門總統所頒,但因他不滿杜魯門的政策,拒絕前往受獎,白宮最後被迫將勳章郵寄。2000年美國「新經濟」當道,向高伯瑞這種非主流的經濟學家可謂已完全的邊緣化,因而他的獲獎遂被認為只是在表彰他早期的貢獻,不具現實意義。當時的《富比士》雜誌甚至惡意攻擊這是「終身推銷無知獎」。
然而,歷史對有見識、有關懷的經濟學知識份子並不會太刻薄。因為就在2002年美國的「新經濟」開始破裂,公司醜聞大量曝光,股市則一舉跌掉淨值8.5兆美元。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過去長期以來高伯瑞所批評及告誡之事。於是在整個2002年,可說是經濟上的「高伯瑞年」,全球媒體包括歐美日任至新加坡,都派出記者對他專訪。美國《華爾街日報》對高伯瑞一向不友善,拒絕刊登他意見,但2002年卻一改故態,把他放上了頭版。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伯瑞才決定寫作這本他一生最後但也最有總體性的著作。這本著作外,2002年已任滿離職的柯林頓總統也致函高伯瑞,他認為高伯瑞的思想對未來極具前瞻性,因而要求兩人合作寫書。能與前總統合作寫書,這當然是極大的誘因,但高伯瑞在考慮數月後還是婉謝了。理由是他已九十多歲,不可能有足夠的體力來進行此艱鉅的工作了。
因此,這本最後的著作雖然卷帙極小,與他早年那三部巨著:1952年的《美國資本主義》、1958年的《富裕社會》、1967年的《新工業國家》,可謂完全不能相比。除了卷帙極小之外,高伯瑞過去寫書非常講究文采,一本書總要修改到五次才算滿意。而今年逾九十,他當然已不能像過去那樣講究了。儘管如此,我仍認為這本小書是一部及重要,可以作為人們思考經濟問題的綱領之作,理由是: 其一、高伯瑞出生於加拿大,他成長於美國進步主義的黃金時代。由於能把經濟學視為總體人文思考的一部分,因而他從來就不是狹義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與政治、社會、文化等合為一體。因而在思想上,他屬於「改良自由主義」,經濟學之目的不只是生產與利潤,而是要實現人的意義和社會的意義。高伯瑞的一生,在狹義的經濟學領域並未原創出任何理論,但他在傳承批判傳統上卻持續七十年之久。因而派克在替他寫的傳記裡,直稱他已創造出一個「高伯瑞傳奇」(The Galbraith Legacy)。他畢生維繫經濟學的批判香火。後來獲諾貝爾獎的印裔英籍學者沈恩(Amartya Sen)2004年赴哈佛任教,在就任演說裡即公開推崇高伯瑞的貢獻,認為他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其二、這本《揭開皇后的面紗》可以說是高伯瑞畢生經濟學思考的綱領式結晶。儘管他已無力將其深刻展開,但至少是框架完整。他主要是把1958年在《富裕社會》理所提出之「世俗認知」(conventional wisdom)深刻化,將體制塑造人們的經濟思維 作為核心,而後逐一思考人們習以為常的各種偏差及謬論。他由經濟論述中的「市場制度」取代「資本主義」這個經濟語言的謬論說起,談到公司權力的不受節制,公司管理人的權利濫用,最後一直談到艾森豪說過的「軍產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及好戰主義。我們不但看到了一個古典經濟知識份子的人文懷抱,而在知識上,他也等於提示我們許多經濟知識的新邊界和新領域。如果我們對當代經濟學的新興發展不陌生,當可注意到許多新理論其實都已被他所預見或得到他的啟發。對主流市場理論做了極大的詰問。這也就是說,這本小書其實是很具延伸性的思考空間。有關這方面的深入討論,我建議可參考派克所寫《高伯瑞傳》的最後兩章。 高伯瑞乃是近代美國經濟學界的大師兼元老人物。在小羅斯福時代,他即參與經濟決策與物價控制,他也是當年甘迺迪總統的核心幕僚。
由於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加以他行文講究清晰明白,後來他也是最主要的經濟評論家。他的許多觀點在經過漫長時間的考驗後都已被證明為真。他為世所重,還是實至名歸。他的這本小書已提供了我們進入經濟深度思考的敲門磚,小書其實是有大用的。
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為哈佛大學華伯格(Paul M. Warburg)經濟學講座名譽教授,曾經擔任美國藝文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美國經濟協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會長。前後五十年內,發表三十一本著作。獲有哈佛、牛津、巴黎、多倫多、莫斯科等大學的榮譽學位。法國政府授與榮譽軍團司令勳章(Commandeur de la Legion d’Honneur)。1997年榮獲加拿大勳章(Order of Canada)。2000年8月,柯林頓總統頒發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獲時報出版公司2002年「白金翻譯家」獎,譯有《選擇的自由》、《做對決斷!》等,著有《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等,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設有個人部落格「一句千鈞」。
http://allinonesentence.blogspot.com/
2006/08/29
BCB343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758-3
114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