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的親歷,他書寫與謝晉、巴金、黃佐臨、章培恒、陸谷孫、張可、王元化、星雲大師、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等人的交往,兼及時代性與文化性的傳神文字,讓這些兩岸重量級的文化人躍然紙上;我們透過余秋雨先生的「門孔」,看見「記憶文學」重現了現代文化的精神與光亮之處,是「中國文脈」的現代延續與詮釋。
此外,余秋雨先生亦將自己的母親與妻子寫入本書,文字雖簡單,讀起來情真意摯,格外令人動容。他說,不管走多遠,不管寫多少東西,重點還是一個小小的家庭,一個安靜的生活,一個被安頓住的自我靈魂。
—————
余光中:「比梁實秋、錢鍾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
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小序
門孔
佐臨遺言
巴金百年
幽幽長者
書架上的他
欠君三拜
「石一歌」事件
祭筆
仰望雲門
星雲大師
侍母日記
為媽媽致悼詞
單程孤舟
————————
余秋雨文化大事記
小序
這本書裡的部分篇目,讀者可能有一點眼熟,因為在二一二年出版的《何謂文化》一書中出現過。這次讓它們重新打理一番後再度現身,出於一個有趣的理由。
這些年,網路上出現大量掛著我名字的文章,都不是我寫的。但是,我用盡各種方法都說明不了,更阻止不了。有一個著名的大城市,甚至把一篇署有我名字的文章當作了考題,可見連那些命題教授也看走眼了。據一位朋友告訴我,美國紐約一家華人餐廳花了不少力氣舉辦了一次「余秋雨詩文朗誦會」,他去聽了,發現那些詩文大多也是冒名之作,但都寫得不錯。
寫得不錯,為什麼要如此慷慨地「送」給我? 這件事我至今還沒有想明白。
在網上轟動的文章中,有一篇倒真是我寫的,那就是本書的第一篇〈門孔〉。此文經由無數網民推薦、轉發,產生了旋風般的驚人效果。很多朋友告訴我,有一段時間,無論文化界內外,都在談這篇文章。我自己遇到的不少老熟人,也突然變得激動起來,說是讀到了平生最感動的文字。北京和上海的兩家影視公司幾次三番來聯繫,想將此文拍攝成影視作品。但我畢竟是內行,深知散文邏輯和影視邏輯的巨大差異,沒有同意。
這件事讓我覺得有點奇怪:〈門孔〉明明早就發表了,為什麼卻在幾年後被「重新發現」? 當初收入此文的《何謂文化》一書,發行量和閱讀面都非常大,為什麼讀過那書的朋友,仍然會對此文產生那麼特別的「初讀興奮」?
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何謂文化》是一部綜合文集,以一系列演講為主,又以一系列書法打底,〈門孔〉擠在裡邊被掩蓋了。這也正是很多綜合文集的共同弊病:由於不同文體的交叉混雜,造成光亮迷離,彼此模糊。
因此,很多出版界朋友反覆建議,單出一本以《門孔》為題的書,書中只收類似於該文的那種切身感受的「記憶文學」,也就是「親歷散文」。有一位出版家說,由於我交往的人物均有足夠的文化重量,因此這書也就成為一部感性的《中國文脈》當代版。是這樣嗎?我沒有把握。
為了使這本《門孔》煥然一新,我對那幾篇已經發表過的舊文作了不少修改,又花費很大的心力加寫了幾篇長文。當然,因為是「記憶文學」,還必須讓我這個「記憶主角」也鞠躬上場,參與幾段關鍵回憶,特別是奉獻了那篇回顧我和妻子情感歷程的〈單程孤舟〉。這也算是「交家底」式的談心了,我自己頗為珍惜。
有了這篇文章「壓艙」,我也就可以把書名《門孔》的含義說得更透徹了。何謂「門孔」? 那就是:守護門庭,窺探神聖。
任何人,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都找得到這樣的「門孔」。
感謝讀者一路相伴。
余秋雨
丁酉深秋之日於上海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18/01/18
BCC02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3655
352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