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自中國大陸採行改革開放政策,兩岸經貿關係便開始。時至今日,中國大陸不但是台灣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更是台灣最大順差來源;同時,大陸也是台灣最大投資地區。大量投資不但帶動兩岸貿易的快速成長,而且大量台商投資,形成了兩岸產業分工與經貿的依存度。
現在,大陸逐漸由「世界製造工廠」走向「世界消費市場」,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否能藉著大陸經濟的成長而水漲船高,端視未來兩岸經貿的關係是否能更進一步整合。本書為此提供一個務實而客觀的觀點。
第一部 兩岸關係與經貿政策
1.缺少九二共識,兩岸經貿關係難以開展
2.取得國家安全與經濟效益平衡點
3.西進的危機與利基
4.惠而不實的經貿政策
5.尋求互利的兩岸關係
6.監察院對行政院大陸政策之檢討案
7.主動參與大陸成長,爭取競爭優勢
8.藍綠陣營的兩岸經貿政策
9.藍綠陣營回應台商十大訴求
10.立委選後的兩岸經貿關係
第二部 貿易與投資
11.加入WTO對兩岸經貿關係的衝擊
12.台商的風險管理
13.台商要走自己的路
14.台灣對大陸出口難以分散
15.大陸與香港的經貿關係
16.作繭自縛的「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
17.營運總部與研發中心的功能
18.台商進軍大陸服務業
19.「兩岸共同市場」可行嗎?
20.大陸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區
21.韓國在大陸進口市場崛起
第三部 產業政策
22.企業西進大陸有助台灣進行產業升級
23.拜耳案的翻版
24.台積電赴大陸投資晶圓廠
25.高科技廠商赴大陸佈局
26.聯電案的省思
27.禁止農業赴大陸投資,不足取
28.水果登陸的配套措施
第四部 兩岸金融
29.開放金融業投資大陸
30.行政院再度遭到糾正
31.加速開放OBU對台商放款
32.開放銀行赴大陸設置分行
33.兩岸資金往來
34.台商選擇兩岸三地股票上市
35.政府應儘早開放人民幣匯兌業務
36.開放台商回台上市
37.爭取台商回台上市
38.台商回台上市的方式與範圍
39.開放香港上市台商回台發行TDR
40.從國壽進軍大陸看台灣金融業
第五部 三通、航運、與觀光
41.特區行不通,三通趕快通
42.兩岸分工,互惠雙贏
43.人貨並進、海空同時
44.金馬小三通應加速擴大實施
45.監察院糾正行政院小三通案
46.三通不是萬靈丹,而是任督二脈
47.兩岸包機直航的積極意義
48.直航不直、三通不通
49.兩岸直航是前提,不是議題
50.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
51.美僑商會白皮書
52.包機談判是兩岸展現誠意的開始
第六部 大陸經濟
53.大陸經濟情勢展望
54.十六全大會前看大陸經濟情勢
55.大前研一與章家敦:兩極交火
56.人民幣擬採浮動匯率的爭議
57.大陸能源短缺的外溢效果
58.大陸課徵鋼品進口反傾銷稅的影響
59.人民幣升值與否
60.大陸因應景氣過熱與通膨壓力之道
61.能源短缺是大陸經濟發展的危機
62.應付通膨壓力的政策
63.大陸雙率政策
64.從總體經濟失衡看中國
65.上海房價高漲
66.人民幣匯率帶動政治起伏
1991年暑假,天下文化的高希均教授邀請我參加他們進行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研究計畫,開啟了我對兩岸經貿問題的興趣。利用收集到的研究資料,我寫了一些學術論文,參與高教授等人出版了幾本書。
隨著我們對大陸經濟與兩岸經貿關係愈為瞭解,我們就深深感覺到兩岸經貿關係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然而,由於兩岸經貿關係除了複雜的貿易投資與產業分工的關係之外,更夾雜著複雜的政治因素,使得原本簡單的經濟問題,變得有理說不清。
身為經濟學者的一員,我們固然關心兩岸關係與島內統獨發展,但我們更堅信追求兩岸人民的福祉,才應是兩岸人民的共同目標,也才符合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尤其是在複雜的兩岸關係與統獨問題不易解決之際,兩岸經貿發展的結果卻顯而易見,即「互惠雙贏」,其實這是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每一個經濟學者都不會反對的。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在各種演講場合與各篇文章中,都一再重申兩岸經貿關係對台灣的重要性與急迫性。2001年中,承蒙工商時報社彭發行人的邀約,開始定期為其社論撰稿,內容即以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為主題。
其中一方面針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提出適時的觀點以外,更重要的是,隨時針對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提出批評與建言。據過去15年的研究經驗顯示,我們對於兩岸經貿發展的預言一一實現;但不信的是,我們一再提出的政策建言,卻遲遲難以實現。讓書生論政的我們不但有深深的無力感之外,更對於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前途感到憂心,因為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時間幾乎都不站在台灣這邊。
擋不住的兩岸經貿
1979年中國大陸採行改革開放政策,兩岸經貿關係於是開始。由於兩岸經濟發展程度迥異,再加上比較利益的不同,造成兩岸貿易金額快速成長。1987年末,台灣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許多台商發現大陸人力充沛,工資低廉,於是造成大量勞力密集廠商赴大陸投資,而且是一發不可收拾;
同時,大量投資也更進一步擴大了兩岸的貿易。時至今日,中國大陸不但是台灣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更是台灣最大順差來源;同時,大陸也是台灣最大投資地區。大量投資不但帶動兩岸貿易的快速成長,而且大量台商投資,形成了兩岸產業分工與經貿的依存度。
現在,大陸逐漸由「世界製造工廠」走向「世界消費市場」,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否能藉著大陸經濟的成長而水漲船高,端視未來兩岸經貿的關係是否能更進一步整合。
牛步化的兩岸政策
雖然大家都知道台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關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不幸的是,在複雜的兩岸政治環境下,台灣的兩岸政策卻出現極度遲緩的發展,從而不但阻礙兩岸經貿的發展,也大大限制台灣企業利用兩岸資源來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機會。
本來兩岸談判之初,在「金門協議」與第一次辜汪會議建立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下,使得兩岸關係有著令人期待的發展。不幸的是,李登輝總統先是提出「南向政策」與「戒急用忍」,然後又出現「飛彈試射危機」與「兩國論」之後,兩岸關係就漸行漸遠。
2000年5月,陳水扁總統上台,在轟轟烈烈召開的「經發會」之後,提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這個從字面上看起來還可以接受的政策,在實施後的結果都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從「一個中國是議題,不是前提」開始,「三通縮小到金馬小三通」,「直航縮小到春節包機定點直航」,「開放金融業投資大陸縮小到設立辦事處」,「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只限第一、第二類人士」、「兩岸金融匯兌縮小到只限金馬匯兌」等,我們一再看到民進黨政府在兩岸政策的牛步過程。因此,與其說成「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不如說是「消極開放,嚴格管理」可能更為貼切。
我們當然同意兩岸經貿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但也不能否認它是最重要的一環。投資大陸可看成台灣企業國際化的第一步,也可看成台灣進入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一環。
尤其在國際經濟快速區域化的今天,台灣如果能利用大陸市場融入亞太經濟區域,我們就可以藉此加速台灣經濟發展。反之,台灣如果不能積極的參與,未來就可能出現被邊緣化的結果。政府部門如果不能認清此一事實,而處處還是以意識形態治國,那麼未來台灣的前景堪慮。
誌謝
過去十多年來,高希均教授不但帶領我進入兩岸經貿的領域,而且還一直提供我許多研究機會,並指領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沒有高教授的指引,也不會有今天的我。工商時報的彭垂銘社長提供了我一個絕佳的寫作園地,而且更令我感激的是,他不但不曾要求我寫任何議題,而且在我的文稿中,也幾乎不曾有任何修改,提供我充分自由的寫作的空間。
此外,許多前輩也在各方面不斷的鼓勵我,包括中經院的于宗先與麥朝成兩位院長,尤其于院士還應允幫本書寫序,令我想到其提攜後進的熱忱。此外,張作錦社長、王力行發行人、李誠教授、黃煌雄委員,蔡勳雄執行長、薛香川召集人、李紀珠教授、林柏生教授、與周行一教授等人,不斷給我鼓勵,使得我的研究與寫作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此外,我要特別感謝天下文化的編輯鄧嘉玲小姐,在她有效率的作業下,才使得本書能夠順利的出版。
另外,我還要感謝兩個可愛的小女兒,怡恩與媛恩。每天回到家,只要親親她們的蘋果臉,就立刻讓我有再繼續工作的誘因。每天看著她們成長,是做父親最大的喜悅。最後,本書要獻給我偉大的老婆,趙立雯女士,她每天努力的打點一家八口,才使我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完成本書。
于宗先
自1978年中共採取改革開放以來,兩岸學術界漸漸有了交流的機會,而研究大陸經濟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不僅僅因為大陸的崛起對台灣經濟日趨重要,而且大陸的統計資料也較前比較可靠些。在年輕一輩的經濟學者中,我所認識的林祖嘉教授是較出色的一位。一般學者對經濟問題批評的多,所能提建設性的建議者少,而林教授在他發表的時論中,大都具備了既評論,又建議的條件。一般學者對經濟問題喜歡高談闊論,不著實際,或危言聳聽,或偏頗而富成見,而林教授的論述,務實而客觀,具說服力。
同時,一般學者對瞭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利用間接資料,轉述他人意見者多;作實地觀察,多次訪問台商,獲得瞭解者少。林教授為了研究大陸經濟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求知精神,多次深入大陸各地訪問台商,瞭解他們的困難;並參與有關經濟發展的研討會,與大陸學者作密切交流,加深其對大陸經濟問題的瞭解。
近年來,林教授除撰寫學術性論文外,也經常在報章雜誌抒發他對當前經濟問題的看法。尤其對兩岸經貿關係和大陸經濟,他發表了相當多的短論。包括兩岸關係與經貿政策、貿易與投資、產業政策、兩岸金融、三通航運與觀光,以及大陸經濟66篇。天下文化的編輯希望林教授將這些時論彙集成冊,為其出版專書,以饗廣大讀者。我覺得有此必要。
從這些時論中,我們發現林教授,對每一問題都有他的看法。對於政府,他批評「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是惠而不實的政策。他認為:為取得國家安全與經濟效益平衡點,兩岸經貿往來須有適當的定位,乃主張台灣應主動參與大陸的經濟發展,積極爭取競爭優勢。他從全球化觀點,批評「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是作繭自縛的行為,認為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有其必要性,而且可行性很高。他警告有關當局:不讓八吋晶圓廠去大陸會成為拜耳案翻版,同時也批評禁止農業赴大陸投資是「一舉數失」的措施。對台商,他也建議:赴大陸投資應加強風險管理,而且要走自己的路,建議開放台商回台上市,他認為兩岸資金往來對台灣經濟是有利的。同時針對政府政策所作的建議,務實而具可行性,例如,他建議:企業西進大陸可增加台灣產業升級的機會,應加速開放OBU對台商放款,儘早開放人民幣匯兌業務;三通要趕快通,擴大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以創造就業機會。除此,他對當前大陸經濟問的解決,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諸如人民幣升值、雙率政策、能源短缺問題、房價高漲問題、以及匯率制度等。
因為這本書是由許多時論構成,所以在體系上,難免不夠嚴謹,但每篇時論中都有它特定的議題及涵意,宛如多彩的寶石放在一個盤子裡閃著燦爛奪目的光芒,供人欣賞。讀過之後,你會瞭解到今天兩岸所存在的問題及其癥結所在,你會從中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基於這種理解與認識,故樂意為之序。
2005年10月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
大同工學院學士、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經濟學博士。曾任政大經濟系系主任、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工商時報》主筆、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荷蘭萊頓大學交換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發會主任委員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政大經濟系教授及《經濟日報》主筆。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住宅經濟、勞動經濟與兩岸經貿。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內外知名期刊。出版的專書有與高希均敎授等合著的《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與方博亮教授合著的《管理經濟學》,個人著作有《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及《前進東亞,經貿全球:ECFA與台灣產業前景》等書。
2005/10/26
BCB32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571-8
252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