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近年來,大學由一個安定的世外桃源、學術金字塔,急遽地轉變為吵鬧、紊亂、動態而複雜的高等教育市場。多元入學方案複雜到很難不出錯,以致考試和升學狀況像迷宮;大學入學門檻降低,學生的素質卻不如從前,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一連串的問題使人不得不為高等教育的前景憂慮。難怪有人擔心「大學,如櫻花競豔,卻將集體凋零」。
本書作者彭懷真博士任教大學多年,也是報社主筆和廣播公益節目主持人。過去三年,他擔任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自比為「學術店小二」,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十手並用;也參與專業教育學會做秘書長,對於學術大環境的一切,有多面貌的觀察和複雜的感受。在本書中,他對高等教育的近況做了第一手的分析,毫不留情地「嗆」出他看到的怪象與亂象,提出了他在行銷、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實務經驗和建言,並期待這些真心話能拋磚引玉,為學術界注入新的動能。
序 以管理為高教找出路
第一部 高等教育,何處去?
第一章 教育環境變變變
宏偉的校園建築在流沙上
關說像蟑螂一樣多
學術界也玩政治預測遊戲
男老師特別好鬥
你借調,我頭痛
該做不做,不該做又做
申訴和它的負面成本
教授和大學關係的調整
大學老師有何不滿?
人力如死水,希望何在?
大學教職員的十三大罪狀
在學術門派中做邊緣人
第二章 教改問題何其多
誰偷走教育的乳酪?
複雜的多元入學方案
弄懂也做好招生
讓填志願變輕鬆
好人不等於好事
由系主任之死看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必須貼近需求
大學困境日多,主管無力因應
真正該磨的是人心
第二部 學校,服務業!
第一章 系主任檔案
系主任究竟是什麼碗粿?
系主任的基本功課
系主任的薪水有哪些組合?
負主要責任的人
四面受敵中求生存
有責無權,辛苦但並非絕望
也要印象管理
資源的爭取和安排
另有一個心志
不只是簽個名
接待這件事
改革的靈魂
第二章 人才與EQ
遴聘好老師的多元技巧
取悅是最好的選擇
狀況外的教授
為文件或是為人工作?
兩棲動物難高等
不缺博士,缺管理者
如何與知名教授相處
不要讓助教緊張
教官該滾出去嗎?
與權力保持距離
兩性糾纏,關係複雜
第三章 行銷與服務
為招生考試而行銷
協助老師站在適當的位置
競爭放兩邊,合作擺中間
如何有效整合?
學生喜歡會混的老師?
綿密地關懷每一位學生
增加學生就業管道
為學生創造喜歡知識的機會
學生「訐譙」老師
靠默契順利推動工作
第四章 會議與管理
教授治校?----談校務會議
切身未明的助教
如何開系務會議?
時空錯亂中討論事情
多如牛毛的規定
學做管家婆
誰說年齡不是問題?
無處不在的80/20
以身作則學管理 後記
參考書目
以管理為高教找出路
彭懷真
從民國九十一年底到九十二年初,好些調查都對高等教育而來。第一項是〈商業週刊〉所進行的「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教授認為大學的整體表現是「普遍變差」,競爭力遠不如大陸學生。素質低落的原因包括:求學認真程度大不如前,急功近利、花在課外的時間太多等等。
第二項是人力銀行所做的,七成台灣企業徵才要求碩士,因大學生素質不整齊,只好用提高學歷門檻來篩選人才。
第三項是立委對三十八位國立大學校長所做的。大多數校長認為自己學校的研究成果低於國際水準,幾乎都不滿意學生的外文能力。
第四項是教育部長提出來的,他直指高等教育的問題包括:校數太多、學生人數太多、師生比太高、學生素質卻不高、英文能力愈來愈差、教授比率太低、老師的學術論文水準待加強等。他在答覆立委質問時表示只有二、三十所大學是好的,多數大學師資結構鬆散,高教整體素質滑落。
另一項悲觀的是有六成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唱完驪歌已半年,仍找不到工作。
看到這一連串事實,難道不該有人來針對教育界的現象說真心話嗎?難道不該好好反省到底怎麼回事嗎?當然應該有。問題是:誰能提出周全、多元、第一手內幕地討論呢?我決定「當仁不讓」!
大學如果很差,不是一件小事。直接傷害的是學生、家長和在其中工作的人,間接傷害各用人單位,乃至社會及國家。平心而論,社會對大學不薄,提供給大學許多可貴的資源,讓老師們有崇高的地位及所得。當然希望大學能和社會順利接軌,培育出符合社會所需的人才和更多的知識。但大學顯然是個浪費的地方,教師們顯然無法滿足社會的期待,無數的學生並未被準備到具備足夠的能力以成為職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老師所做各種的研究發現也因未能妥善管理多半束之高閣。學術界仍然像封閉系統,對於社會的真、善、美幫助有限,也未能提供各界進步的動能。
大家都說教育要改革,高等教育要如何如何矯正缺失,政府也確實深入且持續地在做教改,高等教育也早已呈現新面貌,但未必是好的面貌,並未帶來好的發展。問題在那?如高德拉特在《關鍵鏈》一書所形容的:「我花了許多時間尋找解決方法,但這不是易事,因為人人都怪罪別人。」依這位目標管理和專案管理權威的看法,要解決問題,需先確定義問題,再找到與問題的相關的制約因素。一定有些地方出了問題,在各種問題中絕對少不了「管理面」的,而且管理很可能是一連串問題中的關鍵。
大學為何重要,因為它是知識管理的中心。多年來,強調知識為主要動能的聲浪從來未停止過,廣泛受到各界所重視。知識管理延伸了訊息及智慧的能力,是動態的能量而非靜態的資產,對社會的進步極為重要。大學應該是發展、儲存及運用知識的重鎮,其中的人員主要是知識工作者。但是,這些天天與知識打交道的人把管理工作做好了嗎?妥善地創造知識的價值嗎?還是最不懂得管理,最無力的一群人呢?
關於大學的討論和研究,永遠談不完,但關鍵必然少不了:如何好好執行管理。包括:管理教育體系中的資源、改善教育的流程、暢通學生的出路、協助教師稱職扮演知識產業的工作者,行銷研究的成果等等。今日的大學,「教授治校」的色彩應下降,「教育部治校」也非必要,而應讓管理的工作更為重要,目的在增進效能,使知識工作者個個稱職。
我的行政經驗和所研讀的各項資料使我確信「問題主要出在管理」。大學絕對是聰明人的聚集場所,在所有行業中,大學教師的平均智力很高,但往往在知識上像巨人,在行動上像侏儒。大學充滿好人,卻不一定能做出好事。
我當然不願被人批評能知不能行,我要證明學者是可以做稱職的管理者。我在學校長期教授管理課程,也對各企業各政府單位以相關主題有過上千場的演講,出了好些管理規劃的書,也主持管理方面的廣播節目多年,但我能不能做好管理工作呢?我多年來負責多個非營利機構,也在擔任東海大學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的階段,帶領這個中心獲得最佳社會教育團體獎(是兩百多個單位中的第一名),但是,我能管理一個系嗎?如果我擔任系主任,該如何扮演角色,以協助這個系具備高度競爭力,進而將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廣大的人口群身上呢?因此三年多前我主動爭取系主任這個職位,蒙同仁及校長的美意,擔任了此一重任。我努力了三年,有好些獨特的發現,既可驗證各種管理知識,又可加以有效應用。
去年八月一日,我回母校台灣大學參加社會工作系的成立大會,看到台大什麼都有,資源豐富,人才濟濟,我倒是氣定神閒。我對包括陳維昭校長在內的與會嘉賓說:「如果台大的定位是貢獻於宇宙的精神,那麼東海社工系的定位就是為台灣培育照顧老弱殘貧的專業人才。我們系的畢業生,沒有就業困難的壓力,只有選擇去那裡的問題。」我講的是事實,在所有文法科系中,我敢說本系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從事本行的比率是非常高的。他們的表現,普遍優於相關學校的畢業生。因為我認真執行知識管理者的角色,有些心得,有些成果,很希望對在學術界的同行深入分析,也對所有關心教育的朋友傾吐想法。
本書書名中的《學術店小二》一詞有兩個背景原因。我兼任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秘書長,推動多項社會工作學界的一些合作事宜,包括系主任間的會議。自九十一學年起,中部五個社會工作系及相關科系的系主任每隔一個月就聚一聚,由各系輪流作東。第一次由我邀約,我的邀請函就是「中部苦命店小二心理治療團體」的聚會通知。我認為系主任是打雜的人物,彷彿是守店般地照顧著系。要很勤快,但沒有什麼權力;每天忙來忙去,招呼著各種人;大家都可以使喚他,他的時間被分割,他的人格被撕裂,但仍須堆滿笑容;他講話沒什麼人聽,卻得隨時傾聽其他人的吩咐;他面面俱到,為了護著店面,什麼活都得幹。其實,心中常常很不滿,但總得無奈地撐下去。
這個「店小二」的頭銜,獲得熱烈反應,同行都知道有這麼個有趣又有些無奈組織。我們這些在學術殿堂裡跑腿的,就像乞丐組個丐幫,也該有個團體來發發牢騷、吐吐苦水、談談合作,因此可以稱之為「心理治療團體」,讓在學術界掙扎的人能相互支持。這個團體走了五個學校一圈,每次都是全員到齊,實在不容易。有兩回還蒙該校的校長接待,一群店小二趁機幫著向「店東、店主」討些獎賞,十分有趣。我們也實際合作,辦了跨校選課、研討會、外國教授來訪的巡迴演講,並籌辦輪流出版的學刊。
系主任是學術運作體系裡的關鍵螺絲。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在八十九年一月出版了《學術這一行(Academic Duty)》,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唐納‧甘迺迪所寫的好書。我曾推薦給我們東海大學的王亢沛校長,他看了也很喜歡,掏腰包買了許多本送給校內每位院系主管。如今台灣的大學愈來愈多,科系林林總總,很快的,系主任也是一種行業,有獨特的身份和工作內容。我們這些人表現的好壞,影響不小,該好好被關心,更需增強大夥的管理能力。
系主任是大學裡的中級主管,需承上啟下,對內對外。在其他學校、研究機構,乃至醫院、非營利機構擔任中級主管的,也面對不少相似的問題,也需要和高智商者打交道,或許可參考我的一些心得。我真誠地分享,希望為我所愛的廣大學術領域盡一分心力,盼望藉此拋磚引玉,鼓舞更多在學術界打拚的前輩後進都勇於分享,使知識產業的管理工作能有更多的借鏡,有更好的成果。
作者彭懷真博士為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他是個奇怪的人,做了不少新鮮事,包括寫這本書。在擔任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時,協助學生充分就業,成立九二一諮詢專線、在大陸開師資培訓班……,使該系變得熱門。他兼任台灣社工教育學會秘書長,使社工成為顯學。長期擔任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秘書長,對實務界提供各項服務。主持中廣及漢聲公益節目,也擔任報社主筆,與大眾分享他的所學所知。著有「上班族EQ與IQ」、「溝通無障礙」、「時間好經營」、「職涯新抉擇」等十數種。
2003/01/27
BGB18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095-3
345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