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二○○四年總統選舉,是台灣政黨輪替之後的第一次大選,民進黨執政四年後,台灣選民將再度選擇他們的未來。
國民黨與親民黨聯合推舉的總統候選人連戰,二○○○年大選失利後,歷經沈潛、反省和提升,再度披掛上陣。
他在選情熾熱、煙硝瀰漫之際,以冷靜理性的聲音,親自向選民闡明他對於民進黨執政方向的憂慮、對台灣當前重大問題的診斷,並提出深思熟慮的治方。
連戰強調,總統不能只為了一時討好而遺禍後代﹔不能因一時權宜而破壞體制﹔視線不能只放在眼前,更要看到未來。
他不做一個無所不為的總統,而要做一個值得尊敬的總統。
他許諾,將以三個新思維──新台灣人主義、新發展主義、新合作主義,
還給台灣清明的政治、活力的經濟、公義的社會、多贏的兩岸以及效能的政府。
出版者的話 蔚歷史留下紀錄──出版文集、傳記、回憶錄的用心 高希均
序言 承諾與擔當
第一部 變局
第一章 放眼全球之變
變動的世界/變動的中國大陸
第二章 返觀台灣之變
變調的交響樂章/扭曲的民主化/失衡的發展/拉鋸的兩岸關係/
變局的尾聲:第一次政黨輪替/民眾的呼聲
第二部 新局
第三章 三個新思維
新台灣人主義/新發展主義/新合作主義/新局將出
第四章 打造清明的政治
民主退步危機/政黨再輪替的思辯/清明政治的主張/許諾「無黑金的時代」
第五章 再創活力的經濟
開放的台灣/投資的台灣/微笑的台灣/活力的台灣/穩健的台灣/美麗的台灣/六大「對」的政策
第六章 建立公義的社會
維持人的尊嚴、生活與機會/零歧視社會/零恐懼社會/青年的發展機會/人心嚮往公義社會
第七章 催生多贏的兩岸
經貿鎖國,錯失台灣優勢/民眾的需要與我們的主張/台灣的路
第八章 提振效能的政府
人員流程:找對的人/營運流程:落實政府再造/策略流程:行政與立法的協調/全面的改進 結語 我心中總統的典範
自我期許/新總統的聚焦
承諾與擔當
連戰
政治,是一種恢宏的志業,不能計較個人政治生命的起伏。每一次的起伏,應該內化為反省與提升的動力,展現政治人物的志氣與格局。志業,是放下自我,承擔責任;志業,是拒絕失敗,再接再厲。「放下自我」那一刻,我已必然義無反顧;「拒絕失敗」那一刻,我已決定全力以赴。
這個體認,產生了承諾與擔當。
我今天依舊堅信,二○○○年的失敗只是我個人的挫折,只是國民黨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曲折。我說:不容心血盡成灰,不信民心喚不回。就是在這樣的信念之下,以及在當時國民黨危難的時刻之中,我毅然接下代理黨主席的責任,推動了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並且在去年春天邀請以前的老戰友宋楚瑜先生一起搭檔參加二○○四年的總統競選。
選舉是民主的大戲,隨著選戰的升溫與投票的逼近,有人以「激情」來形容。但激情無法持久;冷靜時刻,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要問:這場選舉的意義是什麼?候選人的施政理念是什麼?國家又將往哪個方向發展?年輕一代的希望在哪裡?
我撰述這一本書,就是要選民擺脫激情,回歸到理性的討論,並且端出牛肉,讓選民做公正的裁判。
透過書中的理性論述,我希望和三種人對話。第一種人是對政治人物失望,但不絕望的人;我要與他們共同找回希望。第二種人是對台灣前途感到徬徨,但又深愛這塊土地的人;我要與他們共同找出方向。第三種人是對當前施政不滿,但又充滿生命力,不甘心離開台灣的人;我要指出我們的想法與作法,共同為台灣打拚。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當前最主要施政政策是什麼?瓶頸在哪裡?如何客觀地來看待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年輕人心中所嚮往的未來是什麼?兩岸如何和平相處?我的所見、所學、所思,都圍繞在這些問題上。
因此,今天這本書,固然有一些學者寶貴的意見,但更多是我個人長期間思考的紀錄;在政策方面則反映了與楚瑜兄的共識。
這本書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更不是選舉文宣。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了解我對台灣當前問題的認知,了解我所提出的政策,以及我所追求的台灣遠景。
當我以「改革者」的承諾,又再以「推動者」的擔當,來面對選民時,我的態度是:
(1)只要有利於民眾整體福祉的,必定全力以赴;
(2)只要有損於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必定全力剷除;
(3)改革的道路上,沒有特權可以阻擋;
(4)「承諾」與「擔當」同樣神聖,沒有折扣可以打。
一九六三年八月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在他那篇最著名的演說中,重複地以他沙啞的聲音呼喊:「我有一個夢想。」當時我在芝加哥大學寫論文,腦海中也出現了留學異國,一位台灣年輕人的夢想。
在二○○四年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我們國親兩黨,要集眾人之力,把二千三百萬人民的夢想落實。我們共同的夢想是:構建台灣擁有一個理性與和諧的環境,社會走向公平,經濟走向繁榮,兩岸走向和平,年輕的一代走向有希望的明天。
選舉的結果,難以預料;但書中的告白,卻是我對自己、對民眾的交代,也是我無可迴避的責任。如果它能激起大多數人共同思考,大家一起來建構台灣新局;那麼,三月的選舉結果,將是台灣邁向另一個新境界的開始。
我清楚地記得二十世紀大經濟學家熊彼德(J. Schumpeter),在去世前夕說過這樣一句影響深遠的話:「如果沒能改變人民的生活,你就不能說你已經改變了世界。」
此刻的台灣,非改不可,非變不可;改變,才有希望。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西安市,祖父為台灣歷史學家連橫,父親為前內政部部長、首任臺北縣縣長連震東。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公法與外交學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主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外交部部長、駐薩爾瓦多大使、台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副總統與中國國民黨主席等職,現任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二○○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分訪問中國大陸,為半世紀來首位登陸的國民黨主席,亦為一九四五年後國共領導人首度會晤。在兩岸關係的歷史洪流中,見證台灣一甲子政治、經濟、民主化的歷程,始終堅持為和平尋找機會,為中華民族開創相互扶持的共榮未來。
2004/02/20
BGB20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215-4
282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