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白袍下的熱血
優惠價
85
$306
優惠價
75
$270

白袍下的熱血

臺北醫學大學在非洲行醫的故事

書籍介紹

一群來自島國的醫者
飛越洲陸,跨越國界
來到11243公里之外的史瓦濟蘭
在遙遠的非洲大地上
碰觸生命的原點

2009年,一群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的醫師們,放下臺灣的一切,飛向萬里之外的非洲大陸,來到史瓦濟蘭這個或許原本一輩子都不曾想像過的國家。在這裡,高科技醫療硬體近乎等於零,許多日常醫療教育多半窒礙難行;但這群白袍醫者,有著難以擊退的熱情與決心,他們相信,只要有愛,膚色、種族與語言,都不再是距離……

〔推薦序〕跨出學習的腳步 教育部部長 吳清基
〔推薦序〕感動世界的人道精神 外交部部長 楊進添
〔推薦序〕臺灣心,世界情:愛在非洲的樂章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推薦序〕看見愛的付出、給生命再出發的希望臺灣路竹會會長 劉啟群
〔推薦序〕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林元清
〔推薦序〕最珍貴的醫療經驗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李飛鵬

〔前言〕關於史瓦濟蘭

〔出發〕臺灣駐史瓦濟蘭醫療團催生者

第一部 醫者在他方
臺灣與史瓦濟蘭,相距一一二四三公里。
一群身擁專業的醫師,放下國內的大好前程,
披上他們的白袍,告別家人,遠渡重洋,
只為這個長年友好的邦交國,貢獻一己之熱血。

1-1.醫療團的流浪先驅:杜繼誠
1-2.是醫師,也是浪人:沐曉鐘
1-3.遠方的挑戰:祁力行
1-4.以成果扭轉質疑:石英傑
1-5.找尋自我的想望:鄭健禹
1-6.只為醫療和救人:黃祐賢
1-7.有妻相伴更堅定:劉思源
1-8.照護無國界:紀麗花
1-9.人生的註腳之一:鄭巧鈺
1-10.新學習的開始:曾淑娟
1-11.初生之犢的勇氣:吳彥葶
1-12.人生歷程的起點:蔡惠青

第二部 白袍行天涯
即便身在遙遠的他方,
救人的天職,並不因地域有所改變。
就算周遭的一切與熟悉的家鄉相去甚遠,
甚至,正因為人在異鄉,
白袍上的責任,更加艱辛,也更為閃亮。

2-1.〔義診之一〕把握機會實地教育
2-2.〔醫外觀察〕陶文隆:站穩腳步,放遠眼光
2-3.〔醫外觀察〕范家?:解決蟲蟲危機
2-4.〔醫外觀察〕黃祐賢:全能雜科醫師
2-5.〔義診之二〕來自臺灣的關懷
2-6.〔醫外觀察〕杜繼誠:醫療能力隨堂考
2-7.〔醫外觀察〕林宗明:非洲生活番薯心
2-8.〔醫外觀察〕蔡明耀:把握無價的醫療訓練
2-9.〔義診之三〕醫療不惜千里遠
2-10.〔醫外觀察〕葉常青:最佳海外靠山
2-11.〔醫外觀察〕醫療團的感情世界

第三部 醫技無國界
醫者來到他鄉,與有著最迫切需求的人們接觸
並無私地奉獻自己所能的付出
而在這過程中的種種所得
都將一一擴散到我們無法預期的地方,超越國界

3-1.邱文達:醫療應突破藩籬
3-2.李友專:寶貴的實務訓練
3-3.蘭淑貞:惜福的感觸

〔團外〕林元清董事赴史筆記

致謝

跨出學習的腳步

吳清基 教育部部長

良醫不僅代表擁有精良的醫術,更具備對生命與人性的高度關懷。教育部二○○三年提出醫學教育白皮書,也揭櫫「先學做人、再學當醫師」的醫學教育改革方向,強調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臺北醫學大學即自二○○九年開始派遣醫療人員常駐史瓦濟蘭經營醫療團,直接參與國際醫療援助工作;並由學校教授帶領學生志工團,前往進行研究、教學和義診協助。這些非課堂的學習、師長的言教身教,都是醫學生寶貴的學習經驗。相信本書的付梓,將能鼓舞更多年輕學子和醫生跨出腳步,成長自己、回饋世界。

摘自《白袍下的熱血》推薦序


感動世界的人道精神

楊進添 外交部部長

個人覺得這本書意義不凡,藉由曾經參與醫療團隊人員現身說法,將他們在史瓦濟蘭行醫過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讓一般民眾也能夠清楚瞭解臺灣在國際醫療方面的貢獻。書中諸多感人及心酸事蹟,足以見證臺灣對友邦的愛心與關懷,也讓人們體會到,我國在史瓦濟蘭或非洲其他友邦從事醫療援助人員,不僅僅涉及提供本身專業,而且要相對適應當地環境,以及學習尊重當地文化、風俗習慣及做事方法。這樣在外行醫過程,對所有醫療人員而言,不僅是難得的經歷,更是其個人毅力的考驗,實在值得鼓勵及尊重,我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接受這種挑戰。

過去臺灣曾經歷過貧窮落後年代,也接受過外國援助,我們更能體會發展中友邦國家的處境及實際需要。目前除了史瓦濟蘭等非洲友邦之外,其他地區友邦大多也急需醫療援助。所以現在是回饋國際社會最好的機會,我深切期盼國內有更多醫療院所投入國際醫療援助的行列,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的軟實力,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道精神,以贏得全世界對我們的肯定。

最後,我要再度向所有對我國醫療外交做出貢獻人員,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並希望大家繼續秉持奉獻精神,讓臺灣在國際間發光發熱。

摘自《白袍下的熱血》推薦序


臺灣心,世界情:愛在非洲的樂章

邱文達 衛生署署長

二○○八年十二月,臺北醫學大學與國合會簽署駐史瓦濟蘭王國醫療服務計畫,更是醫療援外的重要里程碑。因為,北醫大取得國合會駐史瓦濟蘭王國醫療服務計畫合約後,陸續派遣六名醫師及一名護理師遠赴這個位於非洲南部的邦交國,他們初來乍到這個蕞爾小國,才發現那裡醫療資源實在匱乏,別說核磁共振掃描(MRI)或電腦斷層掃描(CT)付之闕如,就連外科用來綁血管的縫線都缺,所以,一切都要克難,才能解決問題。這都是在臺灣從來沒有碰到的棘手且難以想像的場景,他們卻要逐項克服。而百分之四十二點六的愛滋病帶原率,使史瓦濟蘭成為全世界愛滋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更讓整天在診間、病房及開刀房工作的我國駐史瓦濟蘭醫療團所有成員,曝露在隨時可能感染的「愛滋風暴」中,成為處境最危險的一群人。醫療團團長杜繼誠醫師曾笑著說,在這種情境下,大家比的無非是對醫療志業的熱情,以及一身真功夫,猶如漫畫書中的「怪醫黑傑克」。

如今,《白袍下的熱血》這本書,完整記錄了臺北醫學大學在史瓦濟蘭奉獻愛心的點點滴滴,它不只是一群臺灣充滿愛心的醫護人員的非洲叢林行醫冒險的傳奇故事,也是一本最好的文化觀察日誌,讓國人如此貼近史瓦濟蘭的土地、人民、生活、社會以及……

摘自《白袍下的熱血》推薦序


看見愛的付出、給生命再出發的希望

劉啟群 臺灣路竹會會長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和一群充滿熱誠的醫療人員,深入每一個需要醫療資源的角落,進行義診。腳步不分海內外,史瓦濟蘭我們也沒錯過。這一路走來,已十六個年頭。

常常有人問我與其他報名參加義診的團員:「為什麼要跋山涉水前去那些遙遠的地方,而且只去兩個星期,對病人會有幫助嗎?」其實答案再簡單不過:懸壺濟世乃醫護人員的天職,但對醫療缺乏地區的人們而言,義診無疑是荒漠中的及時雨。看著當地需要醫療幫助的人民,因為我們的來到,原本因病痛而驚惶不安的表情漸趨平靜安然;從原本氣若游絲的絕望到眼神散發出希望的光彩。這種情境,總教人忘卻了長途跋涉的艱辛。而這也是義診之行最大的收穫。

相信台北醫學大學與路竹會皆擁有共同的理想與信念,一同在國際醫療的路上,默默持續付出並豐收著。我更相信,那份身歷其境的心靈悸動與心路歷程的分享,必能深深感動著遠在黑暗大陸之外的讀者們:看見愛的付出、給生命再出發的希望。

摘自《白袍下的熱血》推薦序


千金難買的人生經歷

林元清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白袍下的熱血》,為北醫大在史瓦濟蘭的國際醫療團隊作了歷史性的見證。它由前駐史國大使或史國人稱快速先生的草根大使趙麟談起,他的心路歷程,到初期台灣醫療團在陌生環境中摸著石頭過河的描述,生動有趣。

在二○○九年元月起,北醫大醫療團隊在杜繼誠團長領軍下,團員陸續到位,有初期的外科沐曉鐘醫師、家醫曾淑娟醫師、骨科石英傑醫師、護理人員蔡惠青等,及後來的外科劉思源醫師,口腔外科祁力行醫師,感染科鄭健禹醫師,神經內科黃祐賢醫師,護理長紀麗花,行政祕書鄭巧鈺,寄生蟲科范家?醫師等,在進修兄生動的筆下,我彷彿可以身歷其境,看到他們在非洲大陸的生活點滴。那份無怨無悔,用心的付出,實在令人感動。在蔡明耀大使及北醫大的全力援助下,北醫大團隊在史國發光發熱,無國界的愛心醫療,將醫療外交推向最完美的境界。

感謝進修兄為史瓦濟蘭的北醫大醫療團隊做了歷史的見證,也像書中所說,這樣的人生經歷,千金難買,不容錯過,希望讀這本書的人,也能像我一樣,感受良多,也體會到其用心,來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摘自《白袍下的熱血》推薦序


最珍貴的醫療經驗

李飛鵬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我是臺灣人,也是史瓦濟蘭人。」、「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真希望三十六歲那年就參加醫療團,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的世界愈多,想法愈不同。」這是北醫大史瓦濟蘭醫療團員們的肺腑心聲。醫療無國界,兩年多來他們體驗不同文化交匯,從中不斷學習、成長。在人力極度缺乏與文化差異性大的異國情境下,他們無遠弗屆的愛心挽救無數病人的性命,然而最令他們感動的是自己對病患的照顧得到病患的肯定,也更為我們臺灣贏得史瓦濟蘭的珍貴友誼。

史瓦濟蘭面積約臺灣的一半大,稱得上規模的醫院不到十家,就算小到不能在小的診所,也只有一百多家,醫療資源明顯不足,就醫確實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再加上愛滋病毒帶原率又高達四成左右,不僅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性各大組織也紛紛投入龐大人力、物力在這個非洲國度,古巴、奈及利亞、剛果、坦尚尼亞、辛巴威等國醫護人員,也長駐各醫療院所,提供最基本、也最迫切的醫療服務。臺灣醫療團也不落人後於二○○八年進駐史國規模最大的史京醫院,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誠如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所言,臺灣的醫療水準很高,也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可以拿得出來的少數項目之一。醫療和外交一樣,不能關起門來悶著頭做,而應走出去,幫助更多的國家及人民。如今北醫大及三家附屬醫院有這個能力,當然責無旁貸。

摘自《白袍下的熱血》推薦序

名人推薦

我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的時代,最佩服的英雄是史懷哲——那時史懷哲非洲行醫的故事是個崇高、遙遠的傳奇。 我從來沒有想過,只要有心,原來再崇高、遙遠的傳奇,都可以是此時、此地。

──侯文詠 〔推薦序摘錄〕


這些非課堂的學習、師長的言教身教,都是醫學生寶貴的學習經驗。

──教育部部長 吳清基


期盼國內有更多醫療院所投入國際醫療援助的行列,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的軟實力,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道精神,以贏得全世界對我們的肯定。

──外交部部長 楊進添


看到這群默默犧牲的無名英雄,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抱著濟世救人的情操與人道關懷,如同現代史懷哲,照顧非洲被人遺忘的子民。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看著當地需要醫療幫助的人民,因為我們的來到,原本因病痛而驚惶不安的表情漸趨平靜安然;從原本氣若游絲的絕望到眼神散發出希望的光彩……這也是義診之行最大的收穫。

──臺灣路竹會會長 劉啟群


北醫大的史國醫療團員……選擇做一滴水滴,滋潤那乾枯的大地,走向人類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社會責任,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林元清


醫者父母心,不分距離、地域、種族都懷抱慈悲面對病痛,為亟需醫療的民眾,提供身心靈的照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李飛鵬

林進修 作者

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二十五年記者生涯中,曾擔任中華民國醫藥衛生記者聯誼會會長,獲得兩屆曾虛白新聞獎、兩屆新聞金鼎獎及三屆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長期從事醫藥及科技科普寫作,著熱血奔騰Building for Health:航向健康的舵手愛從赤道零度開始:北醫學大學者烙印非洲之旅、《他們都愛健康》、白袍下的熱血:北醫學大學在非洲行醫的故事等十餘本書。 


2011/05/27

BGB318

天下文化

平裝

17x23cm

彩色

9789862167465

285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