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由獲文學獎項無數,並在大專院校教授文學相關課程的陳大為、鍾怡雯兩位編選而成,精選1970~2004大陸作家最具代表性的小說,收錄了:汪曾祺、彭見明、阿城、韓少功、扎西達娃、李銳、殘雪、李馮、蘇童、莫言、余華、東西……等,共21位作家21篇作品。
當代大陸小說跟歷史、政治、社會的變革有莫大關聯,小說家的創作意圖和命運往往被時代局勢牽扯得很緊。本書鎖定每個主要的小說流派與類型,找出其代表作,或者某小說家轉型後的近作,使大陸小說卷因此具有小說(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進入小說文本前的作者簡介暨作品導讀部分,除了主編自行撰述的評析,同時引用海內外小說評論名家的觀點,摘錄最有助於作品賞析的片斷文字,使讀者對小說及作者有概略性的認識。為了方便台灣讀者尋找入選作品的(台灣版)出處,特別在文末注明台灣版書名及出版社,沒有台灣版的書籍則保留原出處。是本兼具好看與實用的小說選集。
1980 汪曾棋:受戒
1983 彭見明:那山那人那狗
1982 阿城:棋王 韓少功:歸去來
1983 扎西達娃:西藏,繫在皮繩扣上的魂
1984 李銳:選賊 馬原:虛構
1988 格非:青黃
1990 殘雪:飼養毒蛇的小孩
1993 鐵凝:對面 李馮:我做為英雄武松的生活片斷
1995 陳染:破開 徐小斌:雙魚星座
1996 何立偉:到西藏找狗
閻連科:限遲
子健:霧月
牛欄 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
蘇童:天使的糧食
1999 東西:肚子的記憶
莫言:祖母的門牙
2003 余華:朋友
以讀者,或文學史的角度
近十年來,台灣中文系所碩博士的學位論文當中,現代文學所占比例大幅提升,由此產生的現代文學專才,直接改變了高中國文科及大學中文系的師資結構;大專院校現代文學必/選修課程、高中語文資優班、文藝創作營的增長,無形中開闢了一個「現代文學讀本(教材)」的消費市場,吸引許多出版社投入「文學選集」的出版行列。 文學選集在上個世紀的台灣文壇還是一種「威權視野」,部分詩人作家會因為自己是否入選而評議一部選集的優劣成敗;至於那些有資格受邀為選集主編的,往往都是文壇上德高望重的前輩,或中堅份子。
他們最終極的目標是以(本身的)權威視野,勾勒出該文類或時代的最高創作水平,儘管我們都知道那只是主編的個人見解。文學選集的生態,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產生了很大的改變,新一代學院出身的學者型作家躍上檯面,結合了現代文學研究、批評與教學經驗(甚至包括本身的創作經驗),以及出版社對台灣(大專)書市的銷售考量,著手編選不同訴求的新型選集。
二○○一年,鍾怡雯和我主編的《天下散文選Ⅰ,Ⅱ:1970~2000 台灣》便是根據現代散文創作課程上的需要,以「隱藏式的主題取向」來編選的散文選。它既能滿足一般讀者與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也能夠反映近三十年來台灣散文的主題與技巧演變,在很短的時間內即突破一萬冊的銷量。我們始終覺得:島國子民應該有更恢宏的視野,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的散文創作,都是值得參照的讀物。所以三年後我們編選了《天下散文選Ⅲ:1970~2003大陸及海外》,三本書「組合」成台灣書市有史以來第一套具備「世界中文文學」格局的散文選。
這幾年,我們先後在元智大學和台北大學開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灣文學專題、台灣文學與文藝思潮、大陸當代文學、亞洲華文文學專題、現代小說選讀等,六門跟現代小說脫不了關係的課程。在講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時候,尤其需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消化大量的名家經典,好替史家滔滔不絕的論述,找到具體而堅實的印證。小說是眾多文學史專著的論述主軸。台灣書市可以找到有關「中國現代小說」(一九一九~一九四九)的選集,但「當代小說」(一九四九~)卻一片空白。我們迫切需要一部實至名歸的《天下小說選》,煉石補天。
這部小說選的「時間跨度」是第一項難題。以一九七○年代為起點,主要考慮到篇幅問題,上下兩冊的容量十分有限,無法從兩岸分寫文學史的五○年代選起;其次,是為了跟《天下散文選》搭配成套;其三,可以免去中國大陸文學貧血的「十七年時期」(一九四九~六六)和「十年文革」(一九六六~七六)。此外,當代馬華及香港文壇最重要的一批小說家,都在七○年代以後才崛起;從台灣文壇角度來看,這個斷代範圍,正好以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為起點,不致產生太多遺珠。截止於二○○四年,則是為了捕捉二十一世紀初中文小說的最新趨勢與變化。
為了能夠更準備地掌握當代中文小說的發展脈動,我們先從二十餘種當代中國文學史或小說史專著、各地區華文文學史論著,以及數十種小說評論集,進行第一階段的作者篩選,找出廣受學界肯定的小說大家和經典名篇。其次,再研讀各國的文學大系、斷代選集、年度小說選、小說家自選集、代表性叢書、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小說大獎,從中交集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後,我們從網路、書市及各大圖書館,展開另一波搜尋,搜尋某些剛崛起而不及被文學史專著論及的新銳小說家,讓這部小說選能夠呈現不同世代的創作風貌。
這部以「世界中文小說」為疆界的大型選集,有三項核心的編輯宗旨: (一) 展現超然、遼闊、多元化的「世界中文文學」視野。 (二) 滿足中國當代文學史、台灣現代文學史,以及小說創作的課程需求。 (三) 兼顧大眾讀者對現代小說的閱讀志趣,並解決跨國界的文化障礙。 簡而言之,我們期待它可以是同時具備「國際視野」、「經典文本」、「精彩故事」的小說選。
亞洲華文文學是我們的研究領域。以詩人及散文作家的身分來執行《天下小說選》的編務(怡雯一直對中國大陸的小說保持高度興趣,她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莫言),非小說家的身分讓我們得以超越某些可能存在的風格障礙或成見(當然也有我們的不見與偏見),從學者和讀者的角度去閱讀當代中文小說(小說本來就不是只寫給小說家看的),找出「好看」的、有「深度」的精彩故事。站在這個看門道和看熱鬧的中間區域去選小說,產生的可能是一個不同於小說作者的編選眼光。
當代大陸小說跟歷史、政治、社會的變革有莫大關聯,小說家的創作意圖和命運往往被時代局勢牽扯得很緊;無論是個人歷史經驗的反芻,或者是文化尋根小說、先鋒小說的群體性影響,都可以為每一篇大陸小說找到安身之處。我們原想從文革後的傷痕小說選起,但始終沒有選到理想的作品,所以便從文化尋根小說的始祖汪曾祺開始。鎖定每個主要的小說流派與類型,找出它們的代表作,或者某位小說家轉型後的近作。當代大陸小說卷因此具有小說(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至於將台灣、香港、馬華、歐美等地區的作品合為一卷,除了篇幅比例的因素,另有實質上的形勢考量。近五十年來,台灣一直是世界中文文學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許多海外華人地區最具創作力的詩人、散文家和小說家,大多以台灣為重要作品的出版根據地。即使在今日,從多元出版的角度而言,台灣(台北)依然是世界中文小說的「出版/研究/閱讀中心」。台灣小說影響了海外華文小說,而海外華文小說(包括部分頂尖的大陸小說家)則回流到台灣,豐富台灣書市和閱讀視野。儘管社會變遷等外緣因素與台灣小說的互動和影響不如大陸,但目光銳利的讀者照樣可以從本卷小說當中,讀出不同世代與時代思潮之間的互動與變革。
為了照顧眾多自行閱讀的小說愛好者,我們進行了四項工作:(一)從作者的散文隨筆、自傳體小說、創作訪談中,整理出影響小說家創作風格的生平事蹟與經歷;甚至為部分入選作品的誕生,尋找出靈感的來源。(二)特別針對台灣讀者較陌生的大陸文學史變革及其流派特色,進行適度的解說;並將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文學史思潮化整為零,融入不同作家的導讀文字當中。香港、馬華、歐美的部分作家,也比照辦理。(三)對入選作品進行關鍵性的分析,但不做全面性導讀,為讀者保留足夠的詮釋空間和閱讀樂趣。(四)製作一份包含台灣、大陸及海外版本的完整書目,讓有興趣的讀者或學校圖書館,可以自行採購各種版本的小說集。
這部選集共收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英國等地,四十八位小說家的中、短篇小說(一人一篇),約六十萬字。主題包括:文化尋根、先鋒實驗、人性親情、族群歷史、政治喜劇、科幻推理、魔幻寫實、女權同志、驚悚荒誕、鄉土傳奇、都市情慾、後設神話、移民懷鄉。至於作者簡介暨作品導讀部分,約七萬字。除了主編自行撰述的評析,同時引用海內外小說評論名家的觀點;為了篇幅上的考量,在徵引相關評論時,僅能摘錄最有助於作品賞析的片段文字,取其大要,再加以修飾、濃縮,並在每段引述文字的後面注明出處。
此外,為了方便台灣讀者尋找入選作品的(台灣版)出處,我們特別在文末注明台灣版書名及出版社,沒有台灣版的書籍則保留原出處。 這部將近七十萬字的《天下小說選Ⅰ,Ⅱ:1970~2004世界中文小說》,除了隨意的輕鬆閱讀,還有另一種比較複雜的讀法:閱畢全書,再將分散各處的小說史背景,拼貼/架構出當代世界中文小說的鳥瞰圖。這項高難度的閱讀樂趣,保留給(那群極少數的)讀者。
2005/01/06
BLC033
天下文化
平裝
20.5cm×1
黑白
9789864174249
626
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