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衝動效應
優惠價
85
$323

衝動效應

衝動社會的誘人商機與潛藏危機

The Impulse Society
書籍介紹

以我為先的衝動型社會是怎麼形成的?療癒式的消費主義又是怎麼興起?做自己、擁有自己想要的,有什麼不對?

我們以為自己活在一個自由意志的社會,但事實正好相反,我們都被自己和眾人的衝動給綁架了。現代市場非常善於滿足我們的衝動,使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想要的,不一定是我們需要的。當衝動不再只是個人的事,而成為消費選擇、企業經營與政府政策的驅動力,我們的欲望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衝動效應
貧富差距拉大:生產力提升,但整體經濟分配已把勞工排除在外
能買就是幸福:上班族薪資水準下滑,消費能力反而持續上升
集體一起孤獨:愈即時溝通卻愈孤獨,焦慮症與憂鬱症者史上最多
療癒商機爆發:自我更擴張卻更脆弱,創造瞬間快樂的能力成為企業獲利主力
工作機會消失:企業以利潤為王,無領取代藍領,新下層社會階級產生
大腦認知危機:研究認知偏誤成了新顯學,行銷關鍵在心理層面
自戀主義文化:以我為尊的世代,對整合不同意見或關心他人利益,感到既耗費心力又冒險,這些欠缺效率的事他們根本不想做
小就是大:激化對立、鎖定微目標,政治人物反而更容易擄獲人心
不合作主義:政黨之間不合作,全力阻撓對方,就可確保下次選舉勝出
政治化新聞成主流:觀眾已習慣義憤填膺,媒體也樂於發揮創意,讓民眾激情不斷加溫

人之初,性短視?!
效率是文明進展的動力,但我們一切力求以最低成本達到最大產出的信念,此刻,正在摧毀我們的社會。在效率大旗下,追求公平正義、尋求共識、培訓員工、謀求全民福祉等耗時費力又花費資源的長遠價值,一一成為衝動型社會下必須削減的成本負擔!

在我們把一切交給靈魂的野性之前,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幫助我們用全新思考,解讀並解除種種衝動效應,這場仗,我們一定要打贏。

推薦序 如何選擇巧克力? 陳冲
    社會文化史的經濟新經典! 南方朔
前言 我們到底怎麼了?

第一部 以我為先的社會
第一章 愈多愈好

另一種生產力
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回報
新商品賣點,賦予個人力量
自動過時機制的驚人力量
如何解決公共財與私有財的失衡
藉消費找自我,能買就是幸福?
自我實現,不只是個人的事

第二章 欠缺信心
效率革命
為股東創造最高價值的企業
一次又一次的削減成本
貧富差距拉大
欠缺安全感的富裕
物美價廉沖淡憤怒
透過消費,獲得身分定位

第三章 權力使人腐化
信用卡讓大腦變糊塗
不知節制,也更沒有耐心
大腦中的戰爭
短視到荒謬的地步
社會控制失效,世界靠衝動運轉
人腦認知偏誤,成了業者獲利來源

第四章 不勞而獲
信用消費與政府舉債皆快速膨脹
政府也開始短視近利
市場修正機制失效
冥頑不靈的金融玩家

第二部 鏡中裂痕
第五章 一人當家

紅藍板塊涇渭分明
社會凝聚力式微
自我位居一切中心
物以類聚易趨極端
數位互動帶來焦慮
自戀的文化
渴望被人看見
無助於就業增長的創新
勞工分享不到成長果實

第六章 勞工難為
自動化的新境界
效率遭到誤用
工作機會消失
員工訓練減少
勞動生產力不升反降
失業與低薪的惡性循環
無領階級入侵

第七章 禍福與共
衝動型社會的縮影
制度設計鼓勵民眾做錯誤決定
既得利益者的自保心態
偏頗的利己心態
否認死亡的存在

第八章 無止境的戰爭
倚賴資金挹注
媒體推波助瀾
左、右鴻溝加大
選戰如同行銷戰
微目標鎖定
只求快速回報
資金需求的陰影
金融界的政治投資
盲目信仰自由市場
固守極端而無作為

第三部 我們的社會
第九章 騰出空間

我們有其他選擇
愈多仍然愈好⋯⋯對吧?
新的衡量方式
政府握有許多工具    
善待勞工
終結品牌政治
在地意識

我們到底怎麼了?

拉許在1978年出版的經典之作《自戀主義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中指出,「個人主義的邏輯」已將日常生活轉變為殘酷的社會競爭,這種競爭使得原本充滿意義或喜悅的生活,失去了生趣。現代人以自我為中心且十足自戀的心態,已盤根錯結的融入主流文化,密不可分。他們也根本沒料到,自私自利的個人反應,已然成為整個社會的自然反應。

政府、媒體、學術界,尤其是商業界,也走上同樣的自利之路。不論公部門或私部門,也不論規模大小,這個社會已經變成不顧後果,只想現在得到一切。我們正朝向衝動型社會不斷前進。

這個現象並非僅限於反覆無常的消費文化。在個人追求快速回報的強大趨勢推波助瀾下,整個社經制度也開始發生轉變。集體行動與個人承諾的傳統正在消失。我們的經濟再也無法創造目光長遠且利益全民的繁榮,更糟的是它正陷入暴衝與崩毀的密集循環之中。

我們的政治迴避工程浩大的長期議題,包括教育改革或防止下一次經濟崩潰的財政改革。更糟的是,儘管失效的經濟模式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擴張,我們仍執意這麼做,而這股挫折感引發的民怨,現在正在癱瘓我們的政治。

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境地?過去那個謹慎、團結與放眼未來的社會,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衝動、自我中心且短視近利的社會?而這些變化對於我們個人與整個民族,在未來數年與數十年的影響是什麼?這些問題就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

諷刺的是,衝動型社會如此強調享樂與滿足,但真正的最大產物似乎是焦慮。我們看到,導致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經濟制度,以及短視近利、被收買而無作為的政治制度,為社會帶來愈來愈大的風險,全速追求短期個人利益的文化,遲早會釀出大禍。

但我們其實有其他選擇。本書並不是質疑效率,效率代表善用科技與方法,把錢花在刀口上,效率是文明進展的動力。我們要批判的是,不顧一切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產出的最高指導原則,被當代政治與商業界奉為圭臬。這個信條對建立起現代社會的繁榮居功厥偉,但此刻,正在摧毀這個社會。

摘自《衝動效應》前言

★2015年美國筆會文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富比士》、《今日心理》熱烈報導

強力推薦
總統府資政 陳冲
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南方朔
《浮華世界》主筆 墨菲(Cullen Murphy)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彭博觀點」經濟專欄作家 索塔斯(Evan Soltas)


如何選擇巧克力?

陳冲(總統府資政、東吳法商學院講座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著作《忍耐力》一書中提到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拿大小不同的巧克力給一群學齡前兒童,提示選小的現在就可以吃;選大的則要等十分鐘才可以享用。問小朋友哪一種選擇比較聰明有利?這些兒童贊成等十分鐘比較划算,但問到如果馬上就要選擇,小朋友卻選現在就吃。

由此看來,既使是稚童在理性上也會判斷優劣,但在即時選擇時,就未必會依理性決定了。當然我們不能就此斷言,「人之初,性短視」,但也看出人性中不乏理智一時無法克服屬於短視、衝動的特質。

上述這種特質,也許可以解釋本書作者羅伯茲提出的質疑:「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境地?過去那個謹慎、團結與放眼未來的社會,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衝動、以自我為中心且短視近利的社會?」誠如作者所指出,人類,尤其是現代人,常分不清「想要」與「需要」,結果眼前激情「想要」的滿足,反而影響甚至犧牲了長期實質的「需要」。

在這種「衝動型社會」(The Impulse Society)下,我們會發現企業的獎酬制度只連結短期績效,而忽略長期的風險控管以及制度規劃;我們也看到政治機器因偏激及民粹可以廉價取得選票的鼓舞,而罔顧國家社會全方位的利益 。

摘自《衝動效應》推薦序


社會文化史的經濟新經典!

南方朔(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首先開宗明義,我們需要對書中提到的「衝動型社會」加以推敲琢磨。到底什麼是「衝動型社會」?近代腦神經學早已發現,人類在面對問題及思考問題時,其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在互相競爭。人腦的某個部位負責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尤其是前額葉皮質區,所謂的深思熟慮就是由這一區決定,它是較晚演化而來的腦部結構。而另一種心智歷程,則發生在較早演化出來的大腦邊緣系統,也就是所謂的「蜥蜴腦」,它掌管人類對危險與性的本能反應,普林斯頓大學的專家曾經證明,蜥蜴腦只管現在與立即,它是沒有未來這個向度的。

羅伯茲從腦神經學借用這種概念,做為本書的主軸。「衝動」(Impulse)指的是人類面對各種選擇的刺激所產生的立即短期反應,它不是深思熟慮,不去考慮未來,取得立即而眼下的滿足已成了人類第一目標;至於所謂的長遠需求、多重的價值、人與人的相互義務、人類各種體系的永續性,全部都不在顧慮之內。立即而短期的滿足,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占有如此的優先順序,羅伯茲就以這種本能觀點,來批評當今的經濟問題,如勞資關係、金融服務、財稅政策、信用膨脹、貧富不均等。這一本非常到位的經濟文化評論著作。

除了即時而短視的「衝動」概念外,在這本書裡,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是「自戀主義文化」。要分析這個概念需要先了解1978年由美國當代首席社會理論家及歷史學家拉許(Christopher Lasch)所著的現代經典《自戀主義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

對近代美國文化思想史有所了解的,都當知道1960至1970年代乃是美國「新個人主義」和「生活世界解放」的年代。當時的思想家如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等人,都認為未來的社會革命目標將是「真實的個人之出現」,這種個人的崛起,將會瓦解國家及政治社會的威權,尤其是意識及潛意識的解放,更可促使人類心理的再革命。這是「左派佛洛依德」崛起的時刻,它對瓦解舊秩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摘自《衝動效應》推薦序

保羅.羅伯茲 作者

資深記者暨社經問題評論家,對於經濟人文和當代社會的關係有深刻的觀察,文章常刊載於《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衛報》等媒體,著有暢銷書《石油恐慌》(The End of Oil)、《食品恐慌》(The End of Food),作品曾入選美國國家雜誌獎和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圖書獎(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


廖建容 譯者

中山大學外研所畢業,譯有《天使歸鄉》、《學校沒教的十件事》,合譯有《律師本色》、《重新想像!》、《管理大未來》等書。


2015/10/29

BGB416

天下文化

平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3208570

328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