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真的看不出這些新工具如何提高我的生產力,事實上,我很確信我的生產力因此降低了。
人之初,性短視?
蘋果公司最不想讓你知道的事!
老實說,Siri真的帶給我發自內心的快樂,我要她設定五分鐘的計時鬧鈴,她真的照辦了;兒子參加越野跑步練習,我要Siri告訴他,我會晚點去接他,她真的一字不差的傳了一則簡訊給他。我簡直樂壞了。
但我真的看不出這些新工具如何提高我的生產力,事實上,我很確信我的生產力因此降低了。
這些功能讓我很開心,當下在我體內流竄的神經化學物質,讓我發自內心的快樂。創造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化學衝動,才是蘋果公司真正的產品。
不只是蘋果,Google、微軟、臉書等公司真正賣的,其實是另一種生產力:讓人可以最少的精力,就創造出最大瞬間快樂的能力。
蘋果這家擁有極高市價與品牌知名度的企業,很早就將自己定位在「以我為中心」的經濟正中心,產品功能好還不夠,更要讓人上癮,並因此獲得空前成功。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林德(Robert Lynd)觀察到,消費性商品的行銷與消費行為,幾乎和醫藥治療沒兩樣:都可以幫助我們因應各種情緒或社交問題,進行自我「調整」。
這種新興的療癒式消費主義令人感到憂心。然而,成功就是王道。iPhone等消費性商品每次產品週期性改款,不僅主宰外在物質世界,還包括你內在的心靈世界。
(本文摘自《衝動效應》)
Photo:John Fowle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