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在這個一切都講求差異化與突出表現的時代,「平凡」似乎成了失敗的代名詞。《自在感的練習》這本書由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重新定義「平凡」的價值與力量。針對現代人在家庭、職場與人際關係中不斷追求認可卻愈發焦慮的心理現象,作者以理性觀察與務實建議,提出一套可實踐的生活態度,幫助我們回到自己的步調,建立不依賴外在評價的自信。
文 / 郭昕詠, 天下文化副總編輯
在當代高度競爭、強調差異化的環境中,「必須成為特別的人」幾乎成了無形的社會規範。家庭、學校與職場都以各種方式強化這種期待,使人在追求認可的過程中不斷加壓自己。表面上追求卓越,內心卻常伴隨緊繃與不安。岸見一郎在本書中,試圖為這類普遍的心理狀態提供一種更具解放性的理解框架。
本書的基礎是阿德勒心理學,然而作者並非以理論堆疊來說服讀者,而是以細膩且扎實的生命觀察,拆解人們追求特別背後的根源:幼年時期對父母注意力的競逐、手足關係中的「跌落寶座」經驗、過度仰賴外在評價而形成的脆弱優越感,以及長大後不斷反覆的比較與自我懷疑。這些描述無意苛責,而是讓人在理性的分析中看見自我行為模式的生成途徑。
岸見一郎在書中提出的重要觀點之一,是重新詮釋「平凡」的含義。所謂平凡,並非與他人一致,更不是放棄成長,而是不以特別為目的、不以迎合期待為行動依據。當人不再執著於被看見或被證明,才能將注意力真正放在自身的課題上。這種生活姿態,比外在的卓越更能形成持續且穩定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並非勸人逃避責任,亦非反智或反努力。作者清楚指出:努力依然必要;但努力的方向應建立在課題本身的意義,而非在於他人的評價。無論在學習、工作或人際關係中,當行動不再以「是否會被認可」為前提,人才能以更冷靜、更沉著的態度投入真正重要的事。這種理性的自我掌握,是成熟大人生活的核心能力。
書中對「自卑」與「優越」這兩組概念的分析,亦具前瞻性。許多人表面的自信,往往源自深層的焦慮與自我懷疑;越渴望顯得突出,越不愿面對真實的能力邊界,於是陷入偽裝、逞強與過度努力的循環。岸見一郎指出,唯有放下「必須特別」的念頭,人才有可能恢復與自己和平相處的能力,並以更加務實、穩定的方式展現真正的實力。
本書後半部的思考——尤其關於從當下的自己出發、在工作中建立健全的自信、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平凡而真實的姿態——展現了岸見一郎一貫的沉著語調。他提醒讀者:價值並非由外在評價決定,而是源於面對課題時的具體行動與穩健投入。這種內在的堅實,比任何外在光芒都更持久。
從編輯視角來看,本書之所以值得推薦,不僅因為其觀念能緩和當代人普遍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因其提供了一套具可行性的實踐方式:不與他人比較、不因畏懼而退縮、不以結果否定自我,而是把生活重新交還給自己。這種基調成熟、方法務實、觀點冷靜,對於尋求穩定心性與理性行動的人而言,具有長期價值。
岸見一郎在書稿中呈現的,不是一套令人短暫振奮的口號,而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生活態度。面對快速變動的時代,這樣的態度更顯必要:穩住自己,不迎合、不浮誇、不逞強,把力量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能做到這點的人,不必特別,也已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