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我期待有一天,我們能把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
我希望我們的醫療體系能更靈活變通,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的過程,
而不是明明知道病人已經快死了,還不肯放手,繼續給藥、插管、施行心肺復甦術、電擊……
我也希望有一天醫護人員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以施行合情合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
——潔西卡.齊特
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之下,基本設定就是不擇手段用種種醫療技術救活病人,
電擊、心臟按壓、插管樣樣來,
不管病人有多痛苦,救活之後必須面對怎樣的人生。
潔西卡.齊特醫師在《臨終習題》記錄自己蛻變的經過——
從救人活命的英雄,變成尊重病人價值觀與偏好的醫師。
在現今的醫療文化,老人、病人都被抬上她所說的「臨終輸送帶」,
插上各式各樣的管子,在孤單、意識不清和無盡的痛苦中,離開人世。
潔西卡.齊特醫師從經驗得知,病人最害怕的其實不是死亡,
而是不得好死──在死前受盡種種折磨。
她希望在病人和醫護人員之間建立橋梁,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焦慮,
以及尋求家屬的支持,讓病人得以善終,以安詳優雅的姿態離開人世。
《臨終習題——追尋更好的善終之道》 目錄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前 言 漠視死亡,將導致更大的痛苦
第一章 獨自一人,在戰壕中
第二章 臨終輸送帶
第三章 被拋棄在選擇之洋
第四章 幻想的共犯
第五章 我們來自哪裡?
第六章 我們是誰?
第七章 代價
第八章 病醫共享決策
結 語 凝視死亡
附錄一 最後一里路
附錄二 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參考資源
資料來源
誌謝
漠視死亡,將導致更大的痛苦
我會成為醫療改革的傳道人,其實是個偶然。醫學是我自己選擇而且熱愛的專業。一開始,我並沒有改變醫療文化的企圖。但我發現,我別無選擇,只能試著去做。
在我的行醫生涯,我至少在二十家醫院服務過,包括美國最著名的醫學中心、市中心公立醫院、凱瑟醫療體系(財團法人連鎖醫院)和私人醫院。書裡的故事來自這些不同的醫療院所。我看到有些醫院致力於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而且做得很好。當然,我也看到很糟的例子。
我無意指責任何人或任何醫院。在這本書的描述中,如果有醫師常常麻木不仁、說錯話、或是錯失良機,那就是我。
我發現醫師和病人有集體漠視死亡的傾向,因而導致巨大的痛苦。我想探討如何脫離這樣的困境。我希望能盡量誠實的剖析自我的缺點以及想法的改變,讓讀者看到我們已處在典範轉移的過程中。但我們尚未達成目標。我在緩和醫療部門的一位同事最近跟我說:「改革必須從告解開始。」
因此,我決定從我自己開始做起。
本書融合了幾十年來的寫作和印象。當然,事情並非一成不變。我自己的觀點不斷在改變,我周遭的文化也是,皆與時俱進。我不想傳教,但最終還是希望能幫每一個人——病人、家屬及所有提供醫療服務的人,建構一種更符合人性的方法,來幫助走到生命盡頭的人。
與我合作的同事大都很關心病人。他們真正想給病人的醫療是比較全面的,而非原來在醫學院學習的那一套。只是我們所在的醫療體系並未支持這種做法。因此,我也代為傳達他們的感覺。在此,我為很多人發言。我們都有心提供最好的服務給病人。
這本書不是教科書,也不是想要全面且有系統的改變醫療文化,只是源於我個人的詮釋和經驗。本書就是我的思索——我想理解一個非常複雜、重要而且終究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體系。
本書就像葛文德醫師所著《凝視死亡》一書,告訴我們,好醫師不只是應該知道何時該全力搶救病人,也該知道何時必須放手。
——《紐約時報書評》
加護病房的第一手報導,透視臨終前的無效醫療。
——露西.卡拉尼提(Lucy Kalanithi)醫師
《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保羅.卡拉尼提醫師遺孀潔西卡.齊特醫師揭開醫療體系臨終醫療的真相。儘管本書提出許多難解的問題,但我們可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知道要小心什麼樣的陷阱,進而找到更好的善終之道。
——米勒(BJ Miller),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臨床醫學助理教授
對臨終病人及他們的家屬而言,美國醫療體系只是使善終變得更加困難。《臨終習題》一書就是我們需要的解方。潔西卡.齊特醫師的論述深刻、實用,而且充滿感情。閱讀本書就像聽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娓娓道來。
——碧阿克(Ira Byock)醫師,《告別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作者
潔西卡.齊特醫師為我們拉開簾幕,讓我們看到垂死的病人在加護病房會受到那些不必要的折磨。她誠實面對自己的迷惘、錯誤和限制……一般人將從本書了解在奇異的醫療文化之中,臨終醫療可能有哪些陷阱。
——巴特勒(Katy Butler),《偽善的醫療》及《善終指南》作者
每一個醫學生必讀之書。如果你想幫助親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本書就是最佳指南。
——古德曼(Ellen Goodman),「對話計畫」創辦人
本書洋溢同情與智慧,潔西卡.齊特醫師帶我們探討人生最難的幾個問題。
——佛蘭德斯(Angelo Volandes)醫師,《對話:生命末期照護的革命性計畫》作者
你總得了解一個國家的儀式、文化和景觀,才會去那個陌生的國度。加護病房是很多人畢生至少會去一次的地方,但對我們來說,那裡就像外國一樣陌生。透過本書,潔西卡.齊特醫師給我們最好的導覽。
——梅爾(Diane E. Meier)醫師,緩和醫療發展促進中心主任
本書告訴我們,現代醫院了不起的技術可以救人活命,但也可能讓人生不如死。
——法默(Paul Farmer),哈佛大學社會醫學教授
研究臨終醫療的專家,曾就讀史丹佛大學和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醫學院。她在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然後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擔任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專科研究醫師。同時領有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師執照、以及緩和醫療專科醫師執照。她的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赫芬頓郵報》、《太平洋標準雜誌》、《大西洋月刊》、《緩和醫療期刊》。
獲得奧斯卡提名、探討加護病房臨終決定的紀錄片《臨終之時》(Extremis)就是根據本書拍攝而成。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2018/10/25
BGH18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5611
384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