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研究顯示,一個人在接近死亡之時,不管是年事已高或是生病,心中的優先順序會有改變,有時甚至完全不同。在你人生某個時期覺得這樣安排很好,到了另一個時期,你也許覺得錯了,需要重新安排。我希望這套「善終六步驟」將可幫助你選擇自己想走的路,能讓你知道如何掌握人生的方向盤,決定接受什麼樣的醫療照護。
圖片來源:unsplash
研究顯示,一個人在接近死亡之時,不管是年事已高或是生病,心中的優先順序會有改變,有時甚至完全不同。在你人生某個時期覺得這樣安排很好,到了另一個時期,你也許覺得錯了,需要重新安排。我希望這套「善終六步驟」將可幫助你選擇自己想走的路,能讓你知道如何掌握人生的方向盤,決定接受什麼樣的醫療照護。
步驟一:評估狀況
雖然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年輕健康的身體,確實比較可能從疾病或創傷復原。因此,即使健康的年輕人得了重病,需要仰賴維生設備才能生存,依然很有可能康復。但如果是年紀很大的人,生了病或得了失智症,可能不會希望醫師不惜代價讓他們存活。你(或親人)的健康狀況如何?
□ 年輕而健康
□ 雖然年老但很健康
□ 慢性病纏身
□ 得了重病
□ 瀕臨死亡
步驟二:了解未來
如果你或你的親人經醫師診斷得了某種疾病,你必須大致了解身體功能的發展軌跡。根據林恩(Joanne Lynn)醫師及其同事的研究,在死亡之前,身體功能衰退的典型軌跡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描述的是原本健康的人,因嚴重創傷或心肌梗塞突然死亡。這樣的人在死亡之前身體功能良好如果是末期疾病(如罹患轉移性癌症)的病人,身體功能可維持一段時間。然而,一旦惡化,不斷衰弱或是必須常常住院,功能軌跡就會先呈一水平線,然後急遽下滑,最後死亡。
如果是器官功能障礙的病人,如肺氣腫、腎衰竭或鬱血性心衰竭,由於他們的病情時好時壞,所以常會教人誤解。這樣的病人病情很糟時,必須住院治療,可能必須住進加護病房,靠維生設備存活,醫師也許可把他們從死亡的懸崖邊拉回來。至少暫時可以。
每次發病,他們的整體身體功能就會再下降一點。身體功能的起起伏伏也是個陷阱,病人通常會相信醫師每次都能把他們救回來。我看到很多病人因為心臟衰竭或肺氣腫復發,第四次或第六次住院。他們不了解,無論醫師再怎麼努力,死亡已愈來愈近。
最常見的就是衰弱軌跡,通常伴隨失智症的確診。在林恩醫師二○○二年的研究中,這樣的病人占了百分之四十七。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網站,每三位老人就有一人死於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病人不斷失去身體功能,直到死亡。
了解以上的發展軌跡能使你面對現實,且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也是你與醫師討論的絕佳起點。如果你(或親人)已確立診斷,你的健康軌跡可能是哪一種呢?
□ 末期疾病
□ 器官衰竭
□ 衰弱或失智症
□ 兩種以上的軌跡組合
步驟三:從醫師那裡得知詳情
為了讓你和你的醫師溝通順暢,你可以這麼說:
.請實話實說。我要知道您是怎麼想的,我才能做計畫。
.您診治過很多得了(疾病名稱)的病人。請您告訴我,我的病程可能是如何?
.如果五年後,我依然存活,您是否會覺得驚訝?一年呢?六個月呢?
.您建議的療法有什麼優缺點?還有其他療法嗎?如果不接受這樣的治療會如何?
.如果您自己、您的太太或您的父親碰到這種情況,您會如何選擇?
步驟四:找出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認為什麼樣的人生是值得活的?
□ 不管我的情況如何,每一秒都很重要。
□ 免除疼痛的折磨。
□ 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有一定自立自主的能力(亦即:能自己洗澡、有思考能力,也能到處走走。)
□ 能做對我而言有意義的工作或任務。
□ 能住在自己的家,或是住在親人或親戚的家,不願住在養老院等長照機構。
□ 不成為家人和朋友的負擔(包括經濟、情感、現實和身體等層面)。
步驟五:考慮延長生命
根據你在步驟四的偏好,如果生活品質差到讓你無法接受,就下面這條線來看,你希望落在哪一點上?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偏向左邊。但請記住:加護病房的醫師除非確知病人的意願,否則都會盡力讓病人活下去。
步驟六:溝通與文件的準備
不管是什麼樣的文件,都可能遺失、遭到毀損或誤解,也有可能過時。因此,別忘了溝通,溝通,再溝通。在頭腦清楚時,和家人和醫師好好討論。請勾選對你會有幫助的文件或產品:
□ 預立醫療指示書
□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
□ 維持生命治療醫囑
□ 金屬製醫療警示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