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
優惠價
85
$306

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

白先勇、尉天驄、張錯、焦桐、鄭穎、鍾文音

書籍介紹

臺北醫學大學以作家演講為主軸,針對旅行與飲食、文學與歷史、文化與藝術等六大主題,規劃一系列人文講座,看似獨立的主題,卻又能相互呼應,展現文學與生活的融合與滋養。

焦桐:味覺的土風舞

飲食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種審美品味。當美食搭上文字,彷彿享受一場雲遊各國般的味蕾盛宴,閱聽上的色香味,竟更能刺激著味蕾,進而提升對食物、美感的鑑賞功力。

鍾文音:在藝術行旅中遇見繆思

透過旅行自我成長、感受世界,鍾文音一步一印的深度文化旅行與其所擅長的書寫,呈現其多年來移動在各國異文化的美感衝擊與他鄉經驗,將心情的逃亡與放鬆,內化為對於土地的關懷。

尉天聰:從《水滸傳》談起

文學雖非歷史,卻能映射各時代的世情人心,尉天驄便是從世俗善惡與不同立場的認知切入,反思讀者贊同梁山好漢的造反行徑,卻對周遭的反社會行為持否定態度,呈現出文學的複雜性與歷史的真實性。

白先勇:從《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

父親的老照片,將抗戰與來臺後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課本上看不到的教材,搭配白先勇令人莞爾的註解,讓讀者可貼近民國的歷史。白崇禧將軍的一生見證了民國的誕生,也完成自己的信仰與使命。

鄭穎:《紅樓夢》與物質文化

飲食的講究,裝飾的華美,曹雪芹極盡奢華之描寫,透過諸多情節的細膩描述,雖未詳細著墨於面容與性格,卻能使讀者輕易勾勒出書中人物的模樣,如此筆法正是《紅樓夢》以事傳情,借物喻人的高明之處。

張錯:西方植物科學與十九世紀中國蓪草繪畫

中國作品強調植物不同時期的榮枯,正是歐洲植物學家的理想樣本,蓪草紙的工筆珍禽異草,是歐洲自然學家探索東南亞的見證。傳統工筆的深厚,揉合西方水彩的寫實,在科學研究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 閻雲

序 甜蜜與光 張錯

第一章 瞭解、理解、諒解——白先勇

第二章 遊民小說中的社會真相——尉天驄

第三章 懂得飲食,就懂得品味——焦桐

第四章 熱愛生活和它所屬的世界——鍾文音

第五章 從如夢的繁華看文化精粹——鄭穎

第六章 師諸於心,融合科學與人文——張錯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

閰雲(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

北醫大邀請六位文學藝術大師,分享畢生研究精華,透過文學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與結合,讓北醫大校園綻放出無比燦爛繽紛的藝文色彩與氛圍。北醫大不藏私,願意將它結集成冊,與大家分享,終讓這本《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得以誕生。

感謝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卓越堅強的編輯團隊,臺北醫學大學精心的安排與設計,整理這六位大師的臨場影音,讓這本《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能完美呈現在大家眼前。透過大師的心血結晶,每位讀者都能浸淫、遨遊在人文藝術的壯闊天地。這本好書的問世,可讓喜愛人文藝術的讀者朋友深入寶山後,不會空手而回,分享大師文學藝術心靈饗宴。在此感謝所有參與者的努力,特為之序。

白先勇 作者

白先勇(1937~ ) 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曾用過鬱金、白黎、蕭雷…等筆名。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1944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台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定居,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受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 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重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引領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臺灣當代文壇影響深遠。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壇地位。內容描寫1949年前後隨國府撤退來臺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現其離鄉背井的愁苦與思鄉思人之情。〈永遠的尹雪豔〉、〈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榮記〉為當中的名篇。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中指出「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為《台北人》一貫的主題。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早期小說〈金大奶奶〉、〈玉卿嫂〉、〈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以及以海外華人為主角的「紐約客」系列〈謫仙記〉、〈謫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寫1970年代台灣同性戀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2007年結集出版。 白先勇善於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富有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之感。在文化懷鄉之餘,亦對臺灣風土人情著墨甚多,不僅有現代主義的技巧,亦有寫實主義的精神,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的脈動。融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質素與西方當代的文學技法,創造獨樹一格的文字藝術,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學典範。 散文代表作〈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追憶與三姐先明及摯愛王國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學評論。〈玉卿嫂〉、〈花橋榮記〉、〈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孤戀花〉、《孽子》等作曾改編為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目前正在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關於白先勇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尉天驄 作者

  1935年生,江蘇碭山人,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文季》季刊、《中國論壇》主編。尉天驄現為政大中文所、台文所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張錯 作者

詩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退休教授,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焦桐 作者

焦桐(1956~),詩人、作家、「二魚文化」事業、《飲食》雜誌創辦人。出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焦桐詩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穎 作者

現任教於臺北醫學大學,並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


鍾文音 作者

專職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曾獲中時、聯合報、世界華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


2015/03/18

BMP001

天下文化

平裝

17×23cm

彩色

9789863206880

240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