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天下文化25週年 出版超過2,000種書籍,印行超過20,000,000冊書 邀請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投入「相信閱讀」行列 一群依靠閱讀補充腦力能量的創意團隊 為天下文化所出版的10本經典書,設計專屬限量紀念版封面 《樂在工作 25週年紀念版》 ●1986年出版,印量近30萬冊 ●市場上第一本廣為閱讀的工作心理書籍 ●「樂在工作」也成為台灣社會朗朗上口的一句口頭禪。 ●出版20年,仍為市場上極為長銷之工作心理書籍。 高希均 專文導讀 《活在當下 25週年紀念版》 ●1996年出版,印量15萬冊 ●出版後,「活在當下」成為當紅話題,也成為流行口語之一。 ●1996年美國《出版家週刊》強力推薦 ●1996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三名 《與成功有約 25週年紀念版》 ●1991年出版,印行量突破30萬冊,全球暢銷1,500萬冊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 ●施崇棠、胡德興 推薦閱讀 《執行力 25週年紀念版》 ●2003年出版,印量30萬冊 ●至今仍為各界人士所推薦,堪稱台灣最暢銷的財經書 ●高希均、湯明哲、張明正 專文推薦 ●亞馬遜書店二○○二年商業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亞馬遜書店二○○二年商業類十大好書 ●《商業週刊》、《財星》、《紐約時報》、《資訊長》等報章媒體大力推薦 ●《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藍海策略 25週年紀念版》 ●2005年出版,印量27萬冊 ●獲選2005政大百大科技管理好書Top10 ●高希均、朱博湧、李紹唐 專文推薦 ●在台灣掀起一陣藍海旋風,「藍海」儼然成為一種代名詞,代表著產業、以及個人無限的可能與想像 《第五項修練 25週年紀念版》 ●1994年出版,印量19萬冊 ●美國《商業週刊》推崇彼得‧聖吉為當代最傑出的管理大師之一 ●彼得‧聖吉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提出「學習型組織」觀念,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最具影響力管理著作」 ●榮獲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開拓者獎」 ●1995年行政院新聞局優良中譯圖書 ●高希均 專文推薦 《所羅門王的指環 25週年紀念版》 ●1997年出版 ●原文書出版近60年,作者為諾貝爾獎得主,是非常重要的動物行為經典,多所國高中指定為學生必讀讀物。 ●連續三年高中基測考題取材自本書 ●紐約公共圖書館「Books of the Century」自然科學類十大好書 《別鬧了,費曼先生 25週年紀念版》 ●1993年出版,印量18萬冊 ●台灣第1暢銷的科普書 ●1993年蟬聯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七個月 ●1993年行政院新聞局優良中譯圖書 ●1993年1993~1997連續五年金石堂暢銷書榜Top100 ●榮獲「2005世界物理年 台灣活動」推薦,100本中文物理科普書籍 ●曾志朗、牟中原、曹亮吉、水瓶鯨魚 推薦閱讀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25週年紀念版》 ●2003年出版 ●醫學人文著作最深刻的代表性書籍,對照台灣近年的醫療品質及醫學倫理亂象,一位外科醫師深切的省思更值得推薦給讀者 ●黃達夫、陳定信、王國照等 共同推薦 《天使走過人間 25週年紀念版》 ●1998年出版 ●第一屆「一書一桃園」年度選書,本書為一位生死學大師對自己生命的紀錄與省思 ●侯文詠、吳淡如、王念慈 推薦
《樂在工作 25週年紀念版》 ●1986年出版,印量近30萬冊 ●市場上第一本廣為閱讀的工作心理書籍 ●「樂在工作」也成為台灣社會朗朗上口的一句口頭禪。 ●出版20年,仍為市場上極為長銷之工作心理書籍。 高希均 專文導讀 《活在當下 25週年紀念版》 ●1996年出版,印量15萬冊 ●出版後,「活在當下」成為當紅話題,也成為流行口語之一。 ●1996年美國《出版家週刊》強力推薦 ●1996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三名 《與成功有約 25週年紀念版》 ●1991年出版,印行量突破30萬冊,全球暢銷1,500萬冊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 ●施崇棠、胡德興 推薦閱讀 《執行力 25週年紀念版》 ●2003年出版,印量30萬冊 ●至今仍為各界人士所推薦,堪稱台灣最暢銷的財經書 ●高希均、湯明哲、張明正 專文推薦 ●亞馬遜書店二○○二年商業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亞馬遜書店二○○二年商業類十大好書 ●《商業週刊》、《財星》、《紐約時報》、《資訊長》等報章媒體大力推薦 ●《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藍海策略 25週年紀念版》 ●2005年出版,印量27萬冊 ●獲選2005政大百大科技管理好書Top10 ●高希均、朱博湧、李紹唐 專文推薦 ●在台灣掀起一陣藍海旋風,「藍海」儼然成為一種代名詞,代表著產業、以及個人無限的可能與想像 《第五項修練 25週年紀念版》 ●1994年出版,印量19萬冊 ●美國《商業週刊》推崇彼得‧聖吉為當代最傑出的管理大師之一 ●彼得‧聖吉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提出「學習型組織」觀念,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最具影響力管理著作」 ●榮獲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開拓者獎」 ●1995年行政院新聞局優良中譯圖書 ●高希均 專文推薦 《所羅門王的指環 25週年紀念版》 ●1997年出版 ●原文書出版近60年,作者為諾貝爾獎得主,是非常重要的動物行為經典,多所國高中指定為學生必讀讀物。 ●連續三年高中基測考題取材自本書 ●紐約公共圖書館「Books of the Century」自然科學類十大好書 《別鬧了,費曼先生 25週年紀念版》 ●1993年出版,印量18萬冊 ●台灣第1暢銷的科普書 ●1993年蟬聯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七個月 ●1993年行政院新聞局優良中譯圖書 ●1993年1993~1997連續五年金石堂暢銷書榜Top100 ●榮獲「2005世界物理年 台灣活動」推薦,100本中文物理科普書籍 ●曾志朗、牟中原、曹亮吉、水瓶鯨魚 推薦閱讀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25週年紀念版》 ●2003年出版 ●醫學人文著作最深刻的代表性書籍,對照台灣近年的醫療品質及醫學倫理亂象,一位外科醫師深切的省思更值得推薦給讀者 ●黃達夫、陳定信、王國照等 共同推薦 《天使走過人間 25週年紀念版》 ●1998年出版 ●第一屆「一書一桃園」年度選書,本書為一位生死學大師對自己生命的紀錄與省思 ●侯文詠、吳淡如、王念慈 推薦
醫生最大的學習課題原是愛 我讀《天使走過人間》 凡是學過精神醫學與從事安寧療護的相關人員,應該都聽說過:提出「面對死亡五階段心理反應」的伊莉莎白‧庫柏勒‧羅斯醫師,天下文化最近出版她的自傳《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她散發一生的光與熱,以愛撫慰臨終病人,協助人們面對生死過渡,如今以她的人生經驗帶給我們無限的啟示。 「事實上,面對人世間一切損失和傷痛,我們的反應都和臨終病人差不多,也都包含這幾個不同的階段。」不論是落榜、死當、失戀、失業或是死亡,我們都會有類似的心理反應,「首先是震驚和否認,接著是怨恨和憤怒,然後是哀傷和痛苦。接下來,他們就開始跟上帝討價還價。他們會感到沮喪,一再質問:『為什麼是我呢?』最後,他們退縮到自己的小小天地中,跟其他人隔絕開來,希望能夠求得內心的寧靜。這最後的一個階段,就是安寧與接受。」 ■對生命的省思 她告訴我們人生的必然性與人生的目標,「人生中並沒有偶發的、純屬意外的事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注定要發生。」「人生的唯一目標是成長。人生並沒有巧合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是學習如何愛別人和被愛,毫無條件地。」「世間唯一永恆的東西是『愛』。」「只要有愛,人生的一切都變得可以忍受。」 人生旅途的峰迴路轉常不是我們所能選擇的,「你也許得不到你追求的東西,但是,你需要的東 「每一個病人和每一位醫師都想到死亡。大多數人害怕死亡,但早晚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它。這就是醫師和病人之間的共同點,它極可能是醫學上最大的奧秘,同時也是最大的禁忌。」她認為:「死亡是他們一生中最容易做的一件事,而活著是一件苦事,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掙扎。」可是現實是「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一心只想延長病人的生命;他們不了解,死亡其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這一輩子(包括臨終的時刻)你活得不好,你就不可能安詳地死去。」 病人是如何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大部分病人說,他們是從家人和親友態度的轉變,而不是從醫師口中,得知他們罹患了絕症。驟然間,親友的態度變得疏遠、不誠實、彷彿隱瞞著一些事情,而他們迫切需要的卻是坦誠。」這也是國內醫療體系與現代社會最缺乏的。其實身體與生命都是病人自己 「臨終病人是我最好的老師,但是,傾聽他們訴說卻需要莫大的勇氣。」 ■對醫療的省思 感謝庫柏勒‧羅斯醫師說出許多醫師的心聲。「我覺得,現代醫學已經變質,醫師試圖扮演先知的角色,向病人提供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這是不負責任的謊言。據我所知,只有一樣東西能真正治療人類的身心病痛,那就是無私的愛。」醫學院只教導我們如何治病救命,卻沒有教我們:「當病已不治、命已無救時該怎麼辦。」「醫藥有其局限。這個事實,醫學院的教授們從來不提。還有一個事實也是醫學院漠視的:「充滿悲憫的愛心,幾乎治得好所有疾病。」「身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醫師,我的最大滿足,並不是在診所替病人看病,也不是出門應診,而是探訪孤獨的病人, 陪他們坐幾個鐘頭,聊聊天、說說話兒。」對一個喜歡胡思亂想的年輕醫師如我而言,彷彿找到知音。「醫生給病人最大的幫助,是成為他的朋友──像同胞一樣愛他,照顧他,安慰他。」這些話給我莫大的鼓勵,也將是我繼續從事安寧療護與生死教育的精神支柱。 「在醫師心目中,死亡還蘊含另一層意義:醫療失敗。我發覺,醫院裡人人都避談死亡這個話題。」在醫院中我顯然是異類,常常在告訴別人要面對死亡做好準備。「大部分病人覺得,護士比醫師更能體會他們的感受,更能幫助他們紓解痛苦。」而「醫師的態度過於冷漠,醫師和病人之間缺乏心靈上,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心蓮(安寧)病房,我們努力地訓練護士,更努力教育醫師,希望把影響擴展到整個醫療體系。 作者在晚年數度中風後,飽受美國健保制度不合理的對待,因此發出不平之鳴:「醫療精神何在?」「難道這就是現代醫療制度嗎?作決定的,盡是那幫成天坐在辦公室,從不跟病人打交道的官僚。他們只會批閱公文,不懂得關懷別人。」這也是國內醫師們會發出的牢騷。「我夢想有這麼一天:人性的需求超越醫院的規則,受到最大的尊重。」這也就是安寧療護最大的夢想!
2007/07/11
BNEW009
天下文化
套書不分售
25開
黑白
9780004171869
0
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