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摩爾定律還能支撐多少年榮景?
一顆晶片還可以集積多少個電晶體?次微米技術之後,還有奈米技術?以矽為基石的半導體依然穩若泰山?量子線、量子點如何開啟微電子新世界?
超導電腦有前途嗎?
夢幻中的光腦,憑什麼超越電腦?
這本書很容易讀。對現代半導體晶片如何運作感興趣的人,這本書是必備的讀物。──《New Scientist》雜誌
微電子元件以史無前例的超快步伐,不停演進。在這本書中,特騰解釋了促動這快速進步的物理基礎,也報導了近年實驗室裡令人眼睛一亮的許多突破。──《Physics Today》雜誌
作者序 量子點——二十一世紀微電子的基本組成單元 特騰
導 讀 微電子的未來之旅——為矽島而努力 李雅明
前 言 步步高升的矽晶片
摩爾預言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每十八個月都會加倍,
這個現在很出名的預言就稱為「摩爾定律」。
第1章 大自然的組成——形成物質的各種成分
我們的微電子之旅由原子開始,
原子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單元。
第2章 要導電還是不要導電——半導體的角色
即使對一個很小的微型晶體來說,
我們也必須放進數以億計的電子。
第3章 p-n結——這結怎麼運作,你能拿它做什麼?
二極體、發光二極體、夜視鏡、太陽電池、
半導體雷射……這些都很實用。
第4章 一個合乎邏輯的決定——把電晶體當作電子開關
電晶體做為一個放大器,它是一個類比元件,
而做為一個開關,它是所有數位電子的基礎。
第5章 日益縮小的電晶體——積體電路的好處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可能有十億級的集積度,
也就是說每個晶片上有十億個電晶體。
第6章 力求快速——怎麼讓電子走得更快
我們怎麼樣能夠讓電晶體更快?換句話說,
我們要怎麼樣做才能減少電晶體的開關時間?
第7章 什麼時候粒子不再是粒子——電子波的重要性
在這裡,我們碰到第一個量子尺度的工程,
雷射印表機和光碟機已經在使用這項技術。
第8章 穿隧的喜悅——從超原子到超晶格
在可見的未來,設計元件的人可以寫下他們要求的性,
然後再製造適當的材料。
第9章 負電阻和量子電晶體
這些量子電晶體新元件可以用來從事特殊的功能,
這些功能如果用普通電晶體來做的話,會需要好多好多個。
第10章 超導體和單電子穿隧
超導電腦有前途嗎?最有希望的方式
似乎是把超導體和半導體這兩者的優點結合在一起。
第11章 光腦——用光子來做計算
愈來愈多的研究者懷疑,最適合做計算工作的不是電子。
他們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用光束來取代電子流。
結 語 計算未來
如何超越現有矽技術的發展慣性?
這個現有的技術目前仍然以很快的速率在發展。
附錄一 名詞注釋
附錄二 延伸閱讀
作者序 量子點——二十一世紀微電子的基本組成單元
特騰
微電子的衝擊在我們的四周隨處可見。傳真機、光碟機和玩具都只不過是這些應用的一小部分,更不要說電腦的應用有多廣了。本書的內容就是討論這些微小的電子元件,以及主導這些元件操作的基本物理機制。因為有了這些電子元件,才會有上面說到的這些應用。
與這些主題有關的物理叫做固態物理,它的主要的內容是要解釋:固體的性質是如何由物質的原子結構所決定的。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的微電子之旅將從原子和電子的層次開始。從這裡出發,我們會討論像矽這樣的半導體的特殊性質,以及怎麼樣把這些性質應用到像半導體雷射和電晶體的元件上。我們在短短打一個岔,說明怎麼樣用電晶體做為電腦的基本組成元件以後,就會討論把許多這樣的元件放在一小塊矽上面的過程──也就是矽晶片的製程。
不過,我們並不只是來檢討一下現況。就像本書原文的副標題「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Microelectronics」所表示的,本書主要的重點是在於探討微電子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全世界所有研究機構裡面的科學家,都在努力尋找比矽電晶體更為優良的新元件。有一個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繼續縮小這些元件的尺寸。這種努力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做成一個量子點──這種量子點就是一個只有幾個原子大小的微小物質盒。這樣的結構很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微電子的基本組成單元。
本書的原文書名《The Quantum Dot》(量子點),因而代表了我們微電子學未來之旅的最後終點。或者,我應該說它代表了這些可能的終點之一,因為我們還有其他幾條可能的途徑。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介紹一些這樣的途徑。
這可不是教科書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心目中有兩種可能的讀者。第一種就是電機系和物理系大一程度的學生。不過,本書不是教科書,其中也沒有數學。這本書主要的重點在於討論牽涉到的物理機制,把這些物理機制的觀念圖像表現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常常用一些對於讀者來說可能會比較熟悉的比喻。第二,我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一般大眾所了解,即使他們過去對物理學或電子學沒有什麼認識也能了解。對於這些讀者來說,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是一本既提供知識、同時也很有趣的書。
讀這本書的方法應該是從頭讀到尾。主要的原因是,有些觀念往往在某一章用了很多篇幅來介紹,在不同的情況下,又會在後面出現。
任何一門特殊學問都有它自己的專有名詞。微電子學自然也不例外。我已經努力把這本書出現的專有名詞減低到最低限度,不過,同時也引進了足夠數量的專有名詞,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去研讀更深的專門著作。每一個專有名詞在引進的時候,都做了介紹,在書的最後也準備了一個專有名詞的注釋。
在物理學中,常常會碰到很大(或很小)的數字,固態物理也不例外。這些數字我都是用文字來表示的,沒有用到科學的符號(其中十億這個字,用的是現在比較為人所接受的一千個一百萬的意思)。在很多場合,我都嘗試用一些比喻來表達這些數量的大小。
誌謝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表達對內子迪妮絲(Denise),和編輯羅傑斯(Michael Rodgers)的感謝。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懷疑本書能夠和讀者見面。
此外,我要感謝我的同事,特別是查洛斯(Milan Jaros)和哈根(Jerry Hagon),感謝他們多年來給予我許多有啟發性的討論和實際上的協助。
194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固態物理學博士。曾先後任新竹清華大學物理系、材料科學系副教授,美國休斯研究所(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計畫經理,美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電機與應用物理系正教授,清華大學電機系正教授等。曾擔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現為清大榮譽教授。
除科技專業論文外,著有以海外保釣運動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惑》、《固態電子學》、《半導體的故事》、《我看基督教:一個知識份子的省思》、《科學與宗教:400年來的衝突、挑戰和展望》(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出埃及:歷史還是神話?》,並主編《管惟炎口述歷史回憶錄》,以及翻譯《IC如何創新》。
2000/08/18
BWS01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30-X
320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