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如果你需要閱讀一本商業書,那應該就是這本。」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未來趨勢家
本書作者迪亞曼迪斯為奇點大學創辦人,2014年被《財星》雜誌遴選為「全球最偉大50位領導者」之一,和心流基因體計畫創辦人科特勒在本書提出非常實用的指數型發展藍圖,給所有創業家、工作者、投資人、社會/大學新鮮人用於日常實踐。
指數型科技正在衝擊全球,大幅破壞產業、改變流程,影響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及投資。上網裝置及人口持續增加,現在一小群人得以擁有足以快速摧毀傳統百年企業的強大能力。本書作者帶我們認識這種指數型科技及趨勢發展,為我們指出商機及其對人類的意義。內容共分三部:
第1部 介紹指數型科技。
這些科技正在擾亂《財星》500大企業,現在想要從「我有一個很棒的點子」發展到「我經營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速度比任何時代都快。近期成功的企業案例有Instagram、Uber和Airbnb,它們做對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打造出對使用者友善的簡單平台。值得密切關注的有物聯網的發展,還有5個領域已經出現破壞性的成長,即將改變世界。
第2部 聚焦在「膽大無畏」的心理論述。
任何偉大成就都需要具備強健的心理素質,作者分享一套強大的心智工具,帶我們聽聽四位億萬富翁的經驗談,包括Google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特斯拉(Tesla)汽車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與Amazon.com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此外,科特勒為我們揭示心流之道,告訴我們人類終極表現的關鍵。
第3部 了解如何善用全球群眾的力量。
竄起中的十億人正在構築廣大市場,現在你可以透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完成工作,藉由「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募得數百萬美元資金,並可設計誘因導向的競爭幫忙解決最大難題。社群力量比你想得大很多,有很多指數型人才不但願意、也能夠協助實踐最大膽的夢想。
本書寫給所有具備新思維的指數型人才、創業家、行動主義者和各領域領導者,指數型科技大量破壞,但也創造出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可觀機會。由於指數型發展的賦能,只要有心、用對方法、掌握時機,改變世界的力量,人人得而有之。
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X大獎(XPRIZE)執行董事長,創辦超過15家高科技公司,也是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的共同董事長,以及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的共同創辦人。
迪亞曼迪斯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分子遺傳學及航太工程學位;也曾就讀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14年,他被《財星》(Fortune)雜誌遴選為「全球最偉大50位領導者」之一。
心流基因體計畫(www.flowgenomeproject.com)共同創辦人兼研究總監、《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也是屢獲大獎的新聞記者。
著有《超人的崛起》(The Rise of Superman)、《富足》等書,作品被翻譯成35種語言,文章散見於七十幾種刊物,包括《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連線》(Wired)雜誌、《富比士》(Forbes)雜誌與《時代》(Time)雜誌。也為《富比士》網站經營「遠端」(Far Frontiers)部落格,撰寫科學與創新類文章。
書籍網站:diamandis.com/bold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專職從事筆譯中文十餘年,以財經商管、社會心理為主,用養孩子的心情對待每一本譯作。近期譯作有《膽大無畏》、《儉樸創新》(以上均為天下文化出版)、《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及《齊克果日記》等。
前 言 指數型企業家的誕生
第1部 大膽科技
第1章 再會,線性思維……指數型巨獸現身
第2章 指數型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人人得而有之
第3章 數到5改變世界
第2部 大膽心態
第4章 大膽登峰:臭鼬工廠的祕密與心流
第5章 成大事的祕訣:一開始就要超越「非常可信」的門檻
第6章 億萬富翁的智慧:從規模思考
第3部 大膽群眾
第7章 群眾外包:竄起中的十億人所構築的市場
第8章 群眾募資:沒錢,就沒有太空人
第9章 打造社群:聲譽經濟學
第10章 誘因導向的競爭:讓最出色、最聰明的人才幫你解決挑戰
後 記 如何採取行動
謝 辭
注 釋
第1章 再見,線性思維……指數型巨獸現身
那年是1878年,24歲的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是羅徹斯特儲蓄銀行(Rochester Savings Bank)的基層員工,很需要度個假。他選擇前往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在同事的建議下,他買齊了必要的照相設備,想為這趟旅行留下美好的紀錄。伊士曼的裝備很多,他帶了像常見警犬羅威那(Rottweiler)一樣大的相機、大型三角架、一壺水、沉重的底片盒、底片、玻璃箱、各式各樣的化學藥品,還有一個大型帳篷,可當作暗房,在底片曝光前把感光劑塗上去,然後把照片洗出來。可惜的是,伊士曼從來未曾成行。
他反而迷上了化學。當時,攝影仍是一項「濕版」藝術,伊士曼渴望找到更輕薄、方便的沖印方法,他讀到感光劑在乾了之後仍有光敏感度。他在夜裡工作,用媽媽的廚房當作基地,開始用他自己的發明做實驗。伊士曼天生就是個巧匠,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發明了乾版配方與製造乾版的機器,伊士曼乾版公司(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於焉誕生。
接下來,他還有更多的改造發明。1884年,伊士曼發明了軟片;四年後,他又發明了可裝軟片的照相機。1888年,這種照相機成為商品,之後的行銷口號就是「你只要按快門,其他的我們來」(“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伊士曼乾版公司後來成為伊士曼公司(Eastman Company),但這個公司名稱不夠響亮,伊士曼想要更吸睛、讓人牢記不忘又四處談論的企業名稱。由於「K」是他最愛的英文字母之一,所以在1892年,他推出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
早年,如果你請伊士曼談談柯達公司的商業模式,他會說他們扮演的角色介於化學用品供應商與乾貨供應商之間(如果乾版可以視為乾貨的話。)但這很快就改變,伊士曼說:「有個構想逐漸在我心裡成形,那就是我們不只要製造乾版,還要開始把攝影變成日常活動。」或者,用伊士曼日後的說法是,他希望把攝影變成「像鉛筆一樣,隨手可得。」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內,伊士曼柯達公司就只做這件事。
回憶的事業
史蒂芬.薩森(Steven Sasson)身材高大、臉型戽斗,1973年剛從紐約州壬色列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畢業。電機系的學位,讓他在柯達的設備部門研究實驗室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了幾個月之後,薩森的主管葛雷斯.羅伊德(Gareth Lloyd)找他完成一件「小」任務。快捷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剛剛發明了第一個「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那是一種積體電路,能夠輕鬆移動電晶體周圍的電荷;柯達想知道這種裝置能不能用在影像技術上,無論現在或未來。
薩森和一小群才華洋溢的工程師合作,在1975年之前,就用感光耦合元件打造出全球第一部數位靜態照相機與數位錄影機。這台機器就像《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描述的:「就像是1970年代的拍立得(Polaroid)相機一樣,但下面架著輔助教具『說話拼字機』(Speak-and-Spell)」,機器大小跟烤麵包機一樣,重達3.85公斤,解析度為1萬像素,最多可拍30張黑白數位照片──這個數字是估計值,實際張數介於24到36之間,跟柯達軟片的沖洗張數差不多。這台機器拍的照片儲存在當時僅有的長期儲存裝置──卡帶中;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項驚人的成就與極其可貴的學習經驗。
薩森之後表示:「當你展示這樣一套系統,一套不用底片就可以拍照,而且用電子螢幕顯示、不必用紙張列印影像的系統,在1976年像柯達這樣的公司內部,勢必得面對很多質疑。我以為大家會問我技術方面的問題,比方說:你是怎麼做到的?這種機器的運作原理是什麼?但我沒有碰到半個這種問題。他們問我,這何時會變成主流?什麼時候才真的能拿這種機器來用?為什麼會有人想在電子螢幕上看照片?」
1996年,在全球第一部數位相機面世二十年後,柯達旗下還有14萬名員工,市值高達280億美元。基本上,柯達已經獨占了整個產業,在美國,它掌控90%的軟片市場與85%的相機市場。但是,他們忘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沒錯,柯達是從化學和紙製品業務起家,但後來之所以能夠雄霸一方,是因為他們跨足「便利性」事業。
但這也許還不夠,我們該問:柯達促成「什麼東西」便利?攝影嗎?差得遠了,攝影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那表達出來的主體是什麼?當然是「柯達一瞬間」(Kodak Moment):我們想要記錄生活的欲望,想要捕捉稍縱即逝的時光,記錄一瞬間便已成為過往的回憶。柯達的業務核心,就是記錄回憶;有什麼比數位相機更便於記錄回憶?
但20世紀末期的柯達公司,並不了解這點。他們認為,數位相機將有損他們的化學與紙本照相業務,會迫使自己和自己競爭。因此,他們將數位相機技術束之高閣,公司主管並不了解1萬像素的低解析度如何能夠搭上指數型成長的曲線,最後發展出高畫質的產品。他們選擇忽略這股趨勢,未能利用自身重量級的地位在市場雄霸一方,反而被市場逼到小角落負隅頑抗。
算一算
回到1976年,薩森首次在柯達展示數位相機時,當時馬上有人請他預估何時會成為主流。憂心忡忡的主管們想要知道,他的新發明何時會對公司的獨霸地位造成實質威脅?薩森說,十五到二十年吧!
在得出這個答案之前,薩森先快速預估、計算了一下。他估計,要滿足一般消費者的像素應該是200萬,然後他用「摩爾定律」(Moore’s law)計算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發展出這200萬像素的商業化數位相機──這正是問題的起點。
1965年,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注意到一個數字: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12到24個月就會倍增。這股趨勢延續了大約十年,摩爾預估,未來十年可能也是如此──關於這點,他出了點錯。總計來說,摩爾定律整整六十年屹立不搖。這種在價格與效能上的不斷演進,正是你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比1970年代的超級電腦快1,000倍、價格便宜100萬倍的原因,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的指數型成長。
不像線性成長,一次+1,從1變成2、2變成3、3變成4⋯⋯,指數型成長是複合倍增,從1變成2、2變成4、4變成8⋯⋯。這就是問題所在,這種倍增模式非常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我從加州聖塔莫尼卡的自家客廳直走30大步(每步約1公尺),最後我會走30公尺,大約到對街。但如果我用指數型的方式走30步,最後我會走10億公尺,可繞地球26圈。這就是柯達出錯的地方,他們低估了指數成長的力量。
指數型發展的6D架構
人們很容易就低估指數的力量,畢竟人類在區域型的線性世界裡演化。演化早期,人類的生活都是局部的,我們祖先的生活範圍通常都在步行一天可達的距離內,就算地球另一端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的生活也是線性的,這表示有好幾個世紀、甚至幾千年都沒什麼變化。兩相對照,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指數型世界裡,但問題是,人類的大腦從來不是設計成在這種規模或速度下運作的,我們的認知能力也不是;基本上,人類的線性心智無法參透指數型的發展。
為了教學方便,我發展出一套架構,稱為「指數型發展的6D」(Six Ds of Exponentials),包括:數位化(digitalization)、欺騙期(deception)、破壞(disruption)、消滅營收(demonetization)、消滅實體(dematerialization)與大眾化(democratization)。這六個D是科技進步的連鎖反應,也是快速發展的指引圖,永遠能導向巨變與機會。
摘自《膽大無畏》第1章 再見,線性思維……指數型巨獸現身
前言 指數型企業家的誕生
回到大約6,600萬年前,當時地球上的生態和現在不大一樣。時值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即將結束之際,環境溼熱,地球上現有大陸很多都還是沉在無垠汪洋之下。那時學名「被子植物」(angiosperm)的開花植物,是植物界的最新創新。同樣地,世界上第一批楓樹、橡樹和山毛櫸,也才剛開始出現。至於動物界,當時稱霸世界的仍是恐龍,這並不足為奇。說到維繫權力,這些大型爬蟲類在陸地上作威作福了一億年,是有史以來最長的紀錄,也是陸上霸權的終極範例。
但牠們無法持續統治下去,一次極大規模的碰撞結束了白堊紀,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略小於舊金山──撞進了墨西哥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這是一次真實的行星撞地球,釋放出420皆焦耳(zettajoule)的能量,用白話來說,比有史以來爆發過的最大核彈威力高出200萬倍以上。這次衝擊造成的火山口寬度將近180公里,結果就像俗話說的,是名副其實的「地球殺手」(a planetary killer)。
超級海嘯、大規模地震、全球性的火風暴,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劇烈火山噴發,吞噬了整個地球。太陽躲在厚厚的塵雲之後,長達十年都未曾露臉。全球環境的變化來得過度猛烈、迅速,因此恐龍──當時獨霸地球的生命形式──無法適應,就滅絕了。
對人類來說,這是個大好消息。恐龍龐大、笨重,而且不靈活,早期毛茸茸的小型哺乳類──亦即人類先祖,相較之下更機敏、有韌性,善用這次全球性劇變的機會優勢,適應新的環境,永遠不再回頭。以演化來說,恐龍在一瞬間就不見了,哺乳類成為世界之王。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歷史會以「有趣」的方式不斷重演。
最新的全球衝擊
事實上,這個造成強大衝擊力、帶動劇烈轉型與引發驚人再生的故事,與今日息息相關。對企業來說尤其如此,此時此刻,有另一顆小行星正在撞擊這個世界,已經讓龐然大物滅絕,為行動相對迅速、靈巧的小傢伙們清出一條康莊大道。我們把這顆小行星稱為「指數型科技」(exponential technology),名稱雖然聽起來陌生,但造成的衝擊可不然。
我們在本書稍後的章節會深入探討,現在先了解指數型科技指的是任何以指數型曲線加速成長的科技就可以了;意思就是,該科技的發展會定期(如每半年或一年)以指數型態倍增,其中最著名的範例就是運算科技。一位在外蒙古接聽智慧型手機的女士,現在使用的裝置比1970年代的超級電腦便宜了100萬倍,但效能強了1,000倍,這就是真實世界中指數型變化的模樣。
時至今日,放眼望去,四處都是這類改變。指數型的發展現在出現在數十種領域,包括網路、感應器、機器人、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基因體學、數位醫學、奈米科技……項目太多,難以一一列明。這些科技和前述提及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一樣,其粲然可觀的力量正在形塑地球上的生態。然而,這股力量同樣也威脅了另一種「恐龍」:抗拒創新的大型企業,他們數十年來都用同樣的方法做事,未來也會以同一套模式運作,一直到……嗯,他們退出業界為止。
在此同時,新品種的毛茸茸小型哺乳類開始出現,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哺乳類正是現代企業家,他們應用急遽加速成長的技術,讓產品、服務與產業改頭換面。這些靈活、有韌性的創新者,正在學習如何發揮指數型科技的威力;他們正在成為「指數型企業家」(exponential entrepreneur)。這些指數型企業家正致力於鋪設一條康莊大道,帶領人類走向富足的新世界。
摘自《膽大無畏》前言 指數型企業家的誕生
強力推薦
「迪亞曼迪斯提出的指數型發展6D架構,深刻揭示了柯達落幕和Instagram崛起的原因。他們總結出的4個指數型工具,就是企業實現指數型成長的最好加速器。本書不但解讀了讓人們迷惑不解的眾多Why,還會告訴你足夠多的How。」
──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
「本書是一套極富遠見的發展藍圖,寫給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提供許多寶貴建議,詳述如何結合夥伴與科技,幫助落實自己的信念。」
──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 美國前總統
「兩位作者的前著《富足》,讓我們知道20年內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模樣,本書則是企業家的路線圖,帶領我們走到目的地。」
──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Google執行董事長
「《膽大無畏》這本書是迪亞曼迪斯與科特勒的最新精采力作,讓我們了解現在這個以指數型發展的世界如何運作,充滿許多行動步驟。這本書我一人一本買來送給我們思科團隊。」
──帕德瑪絲莉.瓦里奧(Padmasree Warrior) 思科(CISCO)技術長
有關 「膽大無畏」這本書
李明憲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我看書有兩個習慣,一是將有感的重點畫下,二是將該頁折起,這樣方便日後作筆記用,結果呢?這本書被我摺的體積膨脹變大1/4。這本書真的值得讀,有勵志的作用,也可當作創新事業的工具書,非常棒。
英文書名叫做BOLD,副標是How to Go Big,Creative Wealth and Impact the World,由書名就可瞭解本書的大意了,繁體書譯為「膽大無畏」,這書名翻譯得太好了,因為若先讀了天下文化「未來產業」這本書之後,再接著讀這本書,那麼連我這五十應該知天命的傢伙,也重新燃起熱血,積極的想找到不可能的標的,也想挑戰,再搏一把。
整本書的內容從指數型隕石的隱喻開始,精彩極了,白堊紀晚期,直徑約十公里的隕石,把統治地球的巨大恐龍滅絕,也改變了整個地球生態,以數位相機為例,這個科技隕石,終結了柯達巨獸,這種指數型發展的事業,快速破壞市場、重新洗牌、重新建構世界的例子層出不窮,已幾乎成為常態,任何事業只要數位化、網路化,找對方法就是指數型的發展躍進。
指數型發展的6D ,數位化(digitalization)、欺騙期( deception)、破壞(disruption) 消滅營收(demonetization)、消滅實體(dematerialization)、大眾化(democratization)。沒看這本書你不會理解這6D在說什麼,所以一定要看書,因為我們的生活就在這個過程中參與,不斷的被改造。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個例子,先數位化後,經歷不被了解甚至不被看好的欺騙期,然後開始破壞原有通訊市場,使原本電話營收減少,最後來不及應變的通訊產業被消滅,目前智慧型手機也來到大眾化的階段,也代表已來到需要再次突破瓶頸之時。
不可能與最嚴重的問題所在就是商機,每個人只要用對方法,運用現有的數位工具,就有機會撼動世界,要將格局放大,跳出台灣的小島思想,不要妄自菲薄,怪政府,怪鬼島,只有放大胸襟,以熱情面對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不斷的以快速反饋迴圈修正,就能接近或達成目標。
這本書第一部分聚焦在介紹指數型科技,第二部分介紹世界上膽大無畏的例子,包括真實鋼鐵人伊容、馬斯克的案例,他不理太空總署,發展出自己的載客火箭,還有亞馬遜貝佐斯等等知名科技鉅子的故事,超好看阿,看完之後,真的可激起膽大無畏之心,第三部分,則介紹各種可能性,群眾外包與群眾募資的方案等等。
第四部份在你的心裡,餘波盪漾,但請開始想、開始行動,別當書呆子!
好句與心得:
1. 當企業仰賴過去的光環,認為過去有用的,現在也會有用,就會招致失敗。
2. 技術成熟曲線會經歷期待換列的谷底,一旦越過,就是改變世界
3. 矽谷的地下名言:早點失敗,經常失敗,失敗後繼續往前走(fail early, fail often ,fail forward)
4. 敏捷設計(agile design):快速反饋迴圈,不推出精挑細琢的珍寶,反而提出最低可行產品,再從客戶端獲得反饋,推出小幅升級的版本
5. 臭鼬工廠與心流:值得讀的章節。
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說:在美國,如果你拿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跟收入的關係畫圖,在達到年收入七萬美元之前就會重疊,也就是說,當達到這個收入水準後,金錢就不再是影響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了。
7. 高績效管理,並非生理驅動力、追求獎勵或逃避懲罰,而是自主性、熟練度與使命感。
8. 谷歌的八大創新原則………………….
9. 還有很多……………………….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