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一九九八年四月,星雲大師在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的法會上,發起「三好運動」。
「三好」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簡單說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所謂的「三好運動」。一般人身、口、意容易造惡業。如身:殺、盜、邪、淫;如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心:貪、瞋、愚癡、邪見。行三好就是讓身、口、意不要造惡業,得到人生的平安與幸福。
本書由星雲大師本身的「三好一生」,到推動三好走入校園、家庭、社會,從思想觀念層次遞進到實踐層次,提綱挈領、有序有物的匯整大師精采的三好寶典,供世人學習和實踐。
緒論 什麼是「三好」? 星雲
序 有了大師,我們真好! 楊朝祥
序 三好運動是淨化社會的良方 林聰明
第一部 三好一生
做好事
1.救災救苦救難的開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蘭陽救濟院的一段佳話
5.比「梅花餐」還要簡便
6.塑膠小佛像與軍隊結緣
7.一粥一飯十方物
8.煮飯供眾是大好事
9.不拘泥於「過午不食」
10.不負初心
11.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辦報
12.印經為善,弘法資糧
13.白話經典寶藏
14.佛力加被與自我承擔
15.冥益救癱瘓
16.從雲水醫院到雲水書車
17.監獄布教
18.寧可吃不飽也要拜佛
19.以園遊會倡導簡食
20.素齋談禪
21.發心寫一百篇〈祈願文〉
22.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23.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
24.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
25.在「空無」的真理中,發展空無的事業
說好話
1.「有您真好!」
2.請你給我一句話吧!
3.寫字為一位偉大的母親祝壽
4.讚歎品牌,轉失望為歡喜
5.你這樣「大」,不苦嗎?
6.慈航法師最後的教誨
7.看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8.對陸海空軍說法
9.神明也有神明拜佛的樣子
10.「我們又多了一支生力軍!」
11.辦雜誌為正信和公義發聲
12.說話的急智是怎麼練的?
13.帶你們去「了生脫死」
14.懂說話,不吵架
15.「壞變好」也是「無常」
16.強調喜悅的人生
17.方便法門如藥摻糖
18.四大皆空示現有
19.風暴角V.S好望角
20.「胡說八道」成語謬解
21.求籤和法語
22.察言應對
23.勸人為善,光明淨土勝過十殿閻羅
24.反思負面人生
25.舌根修行
存好心
1.一念為善,歷史改寫
2.憐蛾不點燈
3.沙彌救蟻
4.母親的好心與智慧
5.一雙新鞋
6.善女人
7.情愛與菩薩道
8.睡覺不翻身是修行
9.黎姑
10.互相的尊重與體諒
11.為教無諍
12.好心與持戒
13.修道上的「我在眾中」
14.寧要五塊,不要五億
15.佛門「親家」
16.有情有義的「黑虎」
17.與其放生,不如多護生
18.護生圖
19.讓好的一半去影響壞的一半
20.迷信總比「不信」好
21.提倡自覺教育
22.靈感與神通的因果法則
23.善善相循成事功
24.有一點隨喜的好心
25.心不均平起紛爭
26.逆境來時的正向思維
27.為自己內心建設一所「天堂」
28.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
第二部 推動三好
三好校園
1.「三好實踐校園獎」的由來
2.「三好」的創意詮釋
3.四所典範學校,三好行善有創意
4.南華大學的「三好燈」
5.普門中學的感恩教育
6.生命教育跨越一牆之隔
7.在蚵的故鄉行三好
8.竹塹城的茶花美學校園
9.自然生態教育&文化「飲水思源」
10.初鹿國小的「雲端愛筵」
11.珍古德曾到訪的台南虎山國小
12.師生行三好,愛鄉種桂花
13.從偏鄉連結世界
14.愛要及「食」,善「糧」行動
15.三好兒童讀經觀摩夏令營
16.我願盡力,並不求功
17.小狼手作「桃小町」
18.一句好話,讓人生奮起
19.籃球運動裡有「六度」的精神
三好家庭
1.夫妻相親相愛
2.佛化婚禮
3.佛祖的小孩
4.過生日
5.一碗麵的因緣,一生行佛的動力
6.一念慈悲萬事成
7.「給」是傳家寶
8.人間行者的福慧家庭
9.女中豪傑內外兼修
10.世代學佛,傳承三好
11.一天五萬聲佛號的三好人家
12.巧手供養的香積菩薩
13.行三好,人生充實有方向
14.使命必達的佛教護法
15.依教奉行接受考驗
16.旗山三好家族
17.學佛不能等,能動就是福
三好社會
1.效法佛陀推展社會運動
2.奉行「三好」不造惡業
3.三好運動歌
4.三好運動,讚!
5.終身學習與護持
6.「金剛」的考驗
7.上燈法會點心燈
8.佛誕日捐血報恩
9.以粥代茶廣供眾——佛光山臘八粥重視教學及評鑑
10.快樂三好營
11.「百萬人興學」勸募冠軍的故事
12.長者圓夢
13.雲水書車繞地球二十五圈
14.雲水浴佛
15.岡山三好人家慶媽祖
16.當哲學遇見「三好」
17.「1953佛光歌詠隊」薪傳一甲子
18.多倫多萬樹谷植樹
什麼是「三好」?
星雲
一九九八年四月,我在中正紀念堂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的法會上,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宣誓「三好運動」;二○○九年起,國際佛光會在總統府前舉行國定佛誕節活動的時候,總統馬英九先生也與我一起宣誓三好的口號。
「三好」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簡單說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所謂的「三好運動」。
一般人身、口、意容易造惡業。如身:殺、盜、邪、淫;如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心:貪、瞋、愚癡、邪見,行三好就是讓身、口、意不要造惡業。
一般人都知道,生存在世間要多行善,不可以造惡業。佛教徒也都了知因果輪迴的道理,我們累劫以來因身、口、意業的造作,種下善惡業因,招感著六道輪迴的果報。然而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才有科學家證明佛教所說的業力,就是他們研究出來的基因——生命的密碼。
現在農業專家要改變植物的基因,讓植物長更大更多;動物學家也在想用什麼方法來改進豬、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讓動物體能更加健壯;甚至各國的科學家,更致力於人類基因圖譜的建立,希望找出人體所有的基因,以幫助癌症、先天性疾病的患者,針對有缺陷的基因,加以治療。
其實人的身、口、意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形成循環,而這些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一切還得自作自受。因此,佛教早就昭示人要行善,要諸惡莫作,要眾善奉行,所以行「三好」就是佛教的本意。
你拜佛不拜佛,佛也不一定要你拜他;你念佛不念佛,佛也不一定要求你念他,你心中有沒有想佛,佛也不一定要求你觀想,但是佛教要求每一個人要修身、修口、修自心。
就像房屋漏水,要修繕一下;地下髒了,需要掃地;桌子壞了,需要工具來修理;衣服破爛,要修補一下;身體的疾病,也要治療一下。身、口、意有病,怎能不修繕、修補呢?那修補身、口、意,需要什麼工具呢?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什麼是做好事呢? 比方,修橋鋪路是好事,施茶施水是好事,垃圾你丟我撿、助弱扶危都是好事;「憐蛾不點燈,愛鼠常留飯」,也可說是好事,和睦社區、服務社會都是好事,寺院的慈善團體或寺院道場的許多義工,犧牲休假日為大眾服務都在做好事。或者倒一杯茶給人解渴、煮一餐飯給人止餓,乃至行車駕駛,不亂按喇叭、不橫衝直撞等等都是好事。
什麼叫說好話呢?比方你在公司裡服務,經常對人說好話:「董事長你好!」「總經理你好!」「同事你好!」或許哪一天公司就因為你的態度良好,來了一道命令,說:「你來做個組長吧!」這也就是你待人好,所帶來的好因好緣了。
凡是給他人歡喜、讚美是好話,給他人鼓勵、加油是好話,給他人指導、教育是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愛語代替指責都是好話。金錢多了,錢也能犯罪;力量太多,成為權力也不太好;但好話不怕多,適當的好話,可以鼓舞人心,淨化的、美化的好話愈多愈好。
存好心是什麼呢? 一念為人是好心,一念護生是好心,一念愛國是好心,一念助人是好心,祈願國泰民安是好心,祈願風調雨順是好心。我們的心每天都在天堂、地獄裡來回,如果把心存放在天堂裡、好念裡,那就是好心了。
一個人能夠行「三好」,也就是一個好人,做為一個好人,人家就會尊敬你,不會阻礙你,如此,人生自然就會幸福安樂。人人都能成為「三好」的好人,我們的社會不就更美好了嗎? 不就是一個「三好」的社會了嗎?
中國的聖賢、所謂的君子,因為他們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而美名流傳,因此我們今日也要發願做好人,實踐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帶動社會善美的風氣。
有了大師,我們真好!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星雲大師一路走來,就是「三好」的實踐者與典範。
大師提倡「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和存好心,要世人在「身」、「口」、「意」三方面,服務奉獻,就像滿月高空照;鼓勵讚美,就像百花處處香;心有聖賢,就像良田收成好。當我們三好具足,就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把歡喜祝福布滿人間,每個人都能擁有「天堂」般的幸福與安樂。這十方世界就是一片清淨善美了。
大師的思想是前瞻的、功德是無量的、心靈是慈悲的,任何時空、任何人物、任何場景,經由大師敏銳的觀察以及智慧的詮釋下,三好之行、三好之語、三好之心,成為一頁頁能夠力行和實踐的哲思圖譜,可謂立功、立言和立德之葵花寶典。
有鑑於「三好」是品格教育的靈魂,佛光大學以「書院精神的現代實踐」作為立校辦學宗旨,新生入學行「敬天拜師儀式」發揚書院精神,讓每位新生瞭解辦學理念與人格培育指標;並於宿舍書院中舉辦「三生講堂」、「點心學堂」及「心燈角落」等活動,推廣三好精神,達到全人教育與三好精神之傳承,促進學生道德的認知與行動的提升。
為了強化佛大學生關懷服務及慈悲喜捨精神,藉由成果分享交流讓學生們確切體會公民素養與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也藉由品德教育微電影競賽推廣三好理念,同時落實高教在地深耕,舉辦公益路跑賽志工服務學習活動。佛光大學並積極推廣品德教育在地化,發揮大手攜小手,帶領在地同學學習,深化關懷服務及慈悲喜捨的精神,均為大師三好校園精神之社會實踐。
除此之外,佛光大學亦致力落實課堂外潛在課程,積極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品格力,培養提升正念自覺意識,讓學生與老師走出教室既有框架,由體驗與思辯歷程中得到三好的最佳啟發。
佛光大學體察「三好」是一項前瞻性的全球行動,積極推動國際志工服務,促進國際移動力,多次組團前往柬埔寨、泰國、大陸、印度、南非等地區,進行志工服務學習活動,提升學生服務熱忱,使學生具備國際觀,成為掌握全球發展趨勢的世界公民,從國內到海外,將三好觸角拓展至全球,極力落實「三好」理念於校園,成為名副其實三好校園的實踐者與推動者。
John Ruskin曾說"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 kind thoughts are the roots, kind words are the blossoms, kind deeds are the fruits."不管是像美麗花園的心田,作為根本哲學的思想,或是芳香花朵似的言語,以及圓熟纍果般的善行,其實均是大師所揭櫫之「做好事」、「說好話」和「存好心」理念,大師的慈悲和智慧可以說是跨越畛域的,中西方思潮兼容並蓄的。
本書從大師的三好觀切入,將大師對「做好事」、「說好話」和「存好心」的想法,娓娓道來自身觀察和所聞所感,再分由「三好校園」、「三好家庭」、「三好社會」三部分描繪三好實踐成果,從思想觀層次遞進到實踐層次,提綱挈領,有序有物,既巧妙又適切的匯整成大師精采的三好寶典,供世人學習和實踐,堪稱遠見獨具、別出心裁。朝祥欣見此書出版,盼能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層面推動三好的指引,為十方世界深植更多福田菩提的種子。
誠如星雲大師為人間音緣〈為什麼〉這首歌曲所作的詞:「問飛鳥為什麼在天空中翱翔,因為天空有美麗的雲朵」,若問人們為什麼在世間生活?「因為世間有慈悲的佛陀」,大師如是說。
慈悲讓生命充滿希望;是大師提出三好,讓我們「身、口、意」都能達到安身、安適和安心的境界,感恩人間有三好,感謝大師「有您真好!」
三好運動是淨化社會的良方
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最近每天打開電視或報章雜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行為偏差、情緒失控之問題,諸如兄弟為了分財產而相互殘殺,學生拾金繳交至警局而要求回饋金,學生涉嫌虐死動物甚至將虐殺動物過程拍攝影片PO上網等,甚至在捷運站砍殺無辜民眾,讓人覺得我們的社會是否因快速變遷,而反映心靈倫理道德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
感謝星雲大師的高瞻遠矚,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即與前副總統連戰先生開始宣誓「三好運動」,並於二○○九年五月與馬前總統又再掀起「三好運動」的號召,三好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不但易記,且沒有宗教、種族、地域、政治等色彩,人人可以接納,隨時可以推動與實踐,如今已獲得各界的響應。
為使校園的品德教育能夠更加深化普及,大師於二○一一年開始啟動深耕校園,即所謂的「三好實踐學校」,如今已有數百間學校參與,希望藉由學子之薰習,未來能夠成為社會安定力量的種子。
南華大學於一九九六年由星雲大師所創辦,在校務發展上,即以生命教育為推動主軸,以三好運動為核心。首先在校內成立三好運動推動委員會,訂定組織及相關措施,予以推動。並修改相關課程,諸如為抒解同學壓力,訂定了正念靜坐課程,為了培育同學的感恩心,推動了一系列之成年禮活動,包括經典研讀、專業倫理講授等。在環境形塑上,仿照了「了凡四訓」每天反省之功過規格表,即創建了三好燈,每天老師、同學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即可予以按鍵累計次數,提醒老師同學每天反省實踐。此外,在校園內每天定時播放三好歌,隨時可以看到三好旗,在學校的非正式課程上,諸如運動會,即推動三好創意啦啦舞比賽、三好創意歌唱比賽、三好作文比賽等等,均以三好為核心,讓同學每天薰習在「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環境下,希望三好能夠深植心頭,隨時可以觸發心弦。最令人感動的是每年十二月為新生舉辦之成年禮活動,均邀請家長參加,儀式為傳統的中華禮俗,有始加禮、再加禮、三加禮,讓同學孕育感恩父母師長培育之恩,同學跪著奉茶且表達對父母親培育之感恩。儀式進行時,常常可以看到家長與同學擁抱哭泣,家長看到兒女長大了,能夠回饋表達感恩之情,無不感動流淚。它不只是一種儀式,行禮如儀最重要的是透過各種教導、口語、分享,觸動學生的心弦,發於心、形於外。透過感恩之教導會使學生對生命有更豐富的體認與經驗。培養感恩、惜福的價值,會讓人的一生更美好,認識自我、尊重自己、關心他人、敬天愛地與自然共存共容。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藉由三好的推動,培養感恩的情景,讓校園更和諧。
經過幾年的推動,學校針對學生老師予以訪查,發現學生的情緒困擾降低了六成,同理心增加了八成,老師對於自覺的養成亦增加了八成以上,學校也在教育部各面向的評鑑中獲得了極高的肯定,諸如:全國生命教育特色大學、三好實踐績優大學、品德教育績優大學,教育部更選擇了南華大學設立國家級的生命教育中心等殊榮。除此之外,在教學卓越評比上,亦併列全國第三名,在全球環境永續綠色大學評比上亦列為第八十三名,成為全球百大綠色大學。
三好運動最重要的是在於實踐,由組織設立、課程調整配合,再加上非正式課程的推動,以及環境的形塑薰陶,均非常重要。
尊重自己、關心他人、關懷地球永續均是三好運動的目標,大師曾經提示:做好事就是修身、身行善事;說好話就是修口,淨化口業;存好心就是修心,淨化我們的意念。希望在大家的共同推動下可以達到「人人行三好,社會更美好」,達成大師的願望。
江蘇江都人,曾參學金山、焦山、棲霞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
一九四九年春來台,一九五三年創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的基礎。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三百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
一九七○年後,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仁愛之家」,收容撫育孤苦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福利社會。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並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編著《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
二○一七年五月發表《星雲大師全集》,共三百六十五冊,收錄畢生著作。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以地球人自居,對於:同體與共生、平等與和平、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等理念多所發揚,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王力行,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執行長。政大新聞系畢業後,一直獻身於新聞及出版事業,在1970年代主編《婦女雜誌》與《綜合月刊》,並赴港任《中國時報》香港辦事處主任。1981年與高希均、殷允芃共同創辦《天下雜誌》,並任副總編輯。1982年創辦「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創辦《遠見雜誌》。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執行長。
擔任《遠見雜誌》總編輯期間,帶領雜誌獲新聞局雜誌報導金鼎獎、雜誌公共服務金鼎獎、花旗銀行財經新聞獎、新聞評議會兩岸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等獎項。獲選為政治大學八十風雲校友、107學年度傑出校友。著有《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請問,總統先生》、《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與時代的對話》、《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一生帶著走的能力》等書。
2017/08/28
BGB449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cm×21cm
套色
9789864792856
288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