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從九二一大地震、象神颱風、桃芝颱風到納莉颱風等,台灣近年來歷經多次天災重創,「大自然的反撲」是災害發生當時人們共同的省思。經歷過多次切身之痛,人們開始領悟:救災固然重要,更關鍵的卻在於防災。於是,如何在地方上落實「永續發展」的願景,讓台灣不再每逢颱風、地震等天災即受重創,便成為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有鑑於此,由國科會支持、蕭新煌教授主持的永續台灣2011研究計畫團隊開始研究解決之道,從在地的觀點,真正體察台灣各區域在環境、生態、經濟、社會與制度等面向的實際情形,探討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點。經過六年的實地調查與研究之後,將其研究結果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撰寫成書。
書中強調永續發展必須「全球思考,在地落實」,不僅從國際落實到國家,更要從國家落實到地方。於是針對北、中、南、東和離島五個地區,發掘各地的關鍵課題,一一加以深入探究和檢討,進而為每個地方勾勒永續發展願景,依次為「親水與生態的都會」(北區)、「從惡土災區到新桃花源」(中區)、「發現生態工業城契機」(南區)、「守望青山綠水碧海」(東區)和「生態文化的海上明珠」(離島),盼望在台灣各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合作下,實現上述願景,打造人類與環境雙贏的局面。
【序】 為地方永續發展點起一盞明燈 葉俊榮
【序】 掌握地方永續的治理脈絡 張景森
【代序】期待「綠色藍圖」的實踐 蕭新煌暨永續台灣2011研究計畫團隊
【導論】勾勒我們自己的綠色藍圖
【第一部】北區:親水與生態的都會
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蜿蜒台北城的藍色水帶
變色的水庫
與山爭地
贏不了一世
山坡地的永續管理是不是夢?
2.基隆河水患問題 從惡水到清水
3.淡水河的美麗與哀愁
我家門前有臭河
淡水河污染的情境模擬
淡水河流域不確定的未來
淡水河美麗的未來
4.生態城市的永續消費
永續發展生活化
消費型態轉變造成龐大生態赤字
生態城市的永續發展
5.建構地方21世紀議程
人性化都市到生態之都
管理成長、生產管理和環境保護區
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社區
地方永續發展難題
【第二部】中區:從惡土災區到新桃花源
1.有土斯有財
海岸之美 地盡其利造成的環境衝擊
人工海岸帶來的問題
海岸的永續利用與發展
2.明天過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南投的明天可以更好
3.從地震災區到世外桃源
走出陰霾 邁步向前
是災害也是契機
災區未來的藍圖
生態旅遊與綠色社區
文化多樣性就是美
邁向永續發展的伙伴關係
社區營造組織遭遇的阻力
新桃花源的誕生
4.從惡地到鳥語花香
恢復濱海之美
遼闊平靜之地
山山不息
結合民間力
共創永續未來
5.永續的綠色社區
與環境自然調和
綠色生活
永續發展
願景、希望、綠色社區
【第三部】南區:發現生態工業城的契機
1.大河悲歌
全台水量與流域第一的高屏溪
中上游水質稍獲改善
下游污染攀高
河川生態保育刻不容緩
2.還給我們乾淨的空氣
高高屏的空氣 可以多吸嗎?
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思維
空氣會變得更清新嗎?
全方位考量綠色國民所得帳
3.生態工業區的營造
產業生態化的實踐
環保生態園區與生態工業區
落實循環型社會與零廢棄
如何評估生態工業區?
配合區域本土性
發展生態工業區
4.尋找永續發展的社會行動者
工業與環保的衝突
愛鄉護水運動的省思
營造生態都市
迎接永續未來
以良好的互動模式
促進永續發展
【第四部】東區:守望青山綠水碧海
1.台灣的蔚藍海岸
得天獨厚的東海岸風情
旭日東昇的綠島觀光
綠島小夜曲的浪漫流傳
碧海離我們愈來愈遠
擺脫水泥森林
發展永續觀光
2.台灣最後的淨土I:花蓮的好山好水
保有花蓮的好山好水
好山好水保衛戰
觀光前途持續看漲
觀光發展的挑戰
永續的觀光
3.台灣最後的淨土II:
蘭陽風情
環保立縣的宜蘭
永續發展的足跡
永續宜蘭施政理想
排除萬難
追求永續
未來的期許
4.發展觀光與永續發展
經濟與環保共生共榮
遊憩效益知多少
甜頭背後的代價
綠色國民所得帳的再認識
經濟福利的真正代言人
【第五部】離島:生態文化的海上明珠
1.海洋上的明珠
繽紛多彩的的海上明珠
自然文化交匯的空間
小島永續發展的挑戰
2.邁向永續:蛻變中的金門
永續發展之在地觀點
島嶼旅遊的兩條腿:生態與文化
在地方,不在邊陲:離島的集體心事
【結語】永續台灣,近在咫尺
為地方永續發展點起一盞明燈
葉俊榮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近十年來,永續發展的觀念透過政府、學術社群與民間社會共同努力,不僅逐漸在民間社會生根,也逐漸內化到政府的各種政策領域。這些政策的推動透過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推動機制,涵蓋政府、企業、學界及民間等不同部門間的攜手合作,從政策規劃與執行都逐漸建立起完善的措施。
可惜的是,由於中央與地方區域間的落差,使得地方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過程中長期處於劣勢,多數政策一方面缺乏地方參與機制,另一方面則是偏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生態與社會正義的重要性。不當的政策規劃造成地方建設沒有提昇,環境生態卻已經成為犧牲品,造成人類與環境生態雙輸的困境。
面對地方推動永續政策的落差,這本書強調永續發展必須「全球思考,在地落實」(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不僅從國際落實到國家,更要從國家落實到地方。我們深深感受到唯有從在地的觀點,真正體察區域在環境、生態、經濟、社會與制度等面向的實際情形,讓地方跳脫經濟發展掛帥的意識型態,使得區域間的生態保育也受到同樣的重視。
本書把台灣依照地理區域分為北、中、南、東四大區域,外加離島;依據個別區域特性,分別提出區域永續發展的願景,依此願景檢視區域現況,作為未來政府推動永續政策強有力的論述。作為長期關懷環境議題的參與者,筆者認為值此地方永續發展變遷之際,這本書的推出具有四項重要意義:
1. 從理想宣傳轉化為具體行動:區域尋求永續發展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是如何將其從抽象宣示的認知層次轉化為具體有效的執行計畫,關鍵在於在地落實與操作的建立,不論是進行時程或預設目標建立,都要完善的資訊作為規劃依據。本書透過實證分析,凸顯區域環境惡化背後的脈絡,形成未來區域永續性規劃的行動導向。
2. 技術管理轉化為宏觀管理:過去對於區域環境生態的認知及解決方法,偏重技術管理,強調工程與技術面的應用,例如區域水資源使用,強調水庫開發或河川整治,不斷上演攔砂壩、堤防興建以及工程後的環境回復對抗。本書不論是對於北區親水與生態都會的規劃、中區生態觀光為主的趨勢、南區生態工業城的願景以及東區資源保育與生態旅遊的構想,都可以清楚的看出,書中對於區域永續發展推動,跳脫技術研究的層次,朝向結合工程技術、環境生態與人文背景的宏觀管理的途徑。
3. 供給導向轉化為修補導向:本書對區域發展強調結構調整,包含水資源、海岸與山坡地開發等的結構調整到人文面向上的消費模式等。這些調整顯示台灣過去偏重供給導向,在永續發展的思維下,未來必須先檢討資源使用的界線,再提倡適合區域的永續產業。以此為基礎,本書詳盡檢討區域自然及文化價值,在這些既有基礎上,規劃出觀光產業等適合區域的產業,擺脫工程導向與供給導向的傳統思維。以往區域的興建產業便能部分轉移到維修與管理產業,讓永續發展具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實力。
追求區域永續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特別面對「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窘境,如何有效融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大要素,實在是重大的挑戰。永續發展並沒有最終的目標,而是在發展中持續改進的過程,這個變遷的過程包含環境生態以及社經制度。
本書探究這一連串的過程,在具體行動、宏觀管理以及修補導向的思維引導下,提出具有永續觀的區域規劃,如何將上述的理念具體落實在北、中、南、東、離島五大區域,則是公部門、私部門與第三部門等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也希望藉由大家的努力讓永續的理念帶給地方更多活力與發展的可能性。
由蕭新煌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為台灣永續發展提出許多寶貴的研究成果。本書的出版,更進一步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地方,意義格外重大,值得各界閱讀啟發。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研院亞太研究計畫主持人、總統府國策顧問、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委員、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暨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發展、所得分配與產業經濟。 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景文技術學院校長、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所長、中國農民銀行董事、中華民國亞太新經濟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房地產政策學會理事長、經濟日報主筆、中國時報星期專論作者。
2005/06/20
BGB22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484-3
302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