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是如何知道目前已知的事物?對哲學世界的圈外人而言,這樣的問題竟引發歷時兩千多年的辯論,似乎荒誕不經。哲學家們確實窮畢生之力思考這類問題,而且他們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是如何知道目前已知的事物? 而且,我們怎麼確定自己真的已經知道了? 哲學家對這些問題已經思考了幾千年。我是不是真正知道我坐在一張椅子上,是不是真正知道莎士比亞是一位處理權力議題的大詩人?
對哲學世界的圈外人而言,這樣的問題竟引發歷時兩千多年的辯論,似乎荒誕不經。但當我們丟下一個東西時,我們怎知那東西確實往下掉? 當我們閉上眼睛時,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哲學家們確實窮畢生之力思考這類問題,而且他們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
客觀知識是自然科學的基礎。這樣的知識不涉及任何真正省思。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主張客觀知識是「憑空而來的看法」。客觀知識經過一再檢驗,得到的結果都一樣。我們可以用客觀知識觀察、測量螞蟻、原子與小行星,因為它的主張有重覆性,具普世有效性,而且能呼應對現實的觀察。
繼客觀知識之後,強調個人意見與感覺的主觀知識登場。認知心理學者研究的,就是這種反映我們內心生活的知識。我們知道某些有關我們自己的事,而我們身邊每一個人都會將這些事視為知識。當一個人歷經屬於感覺範疇的事物時,對那一刻的他們而言,那經驗一定是真正的知識。非這樣不可。
與客觀知識不同的是,這類型的知識不能像原子或距離一樣測量。而且不同於主觀知識的是,這類型知識屬於公共與文化。它涉及對我們各種社會結構的感受,或者可以套用我在第一章使用的概念,它涉及我們的「世界」。用另一種方式說,這第三類型是有關人類共有經驗領域的知識。
當我們對身邊世界不甚了解時,這第四種知識能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在伊拉克久經戰陣的士兵說,他們能在走近詭雷時,憑身體「感覺」到詭雷就在附近;老資格救火員可以透過「第六感」知道火往哪裡燒;技藝精熟的醫護人員,在還看不出病人有任何心搏停止的明確跡象以前就先抓起電擊機,這就是感覺知識。
【書籍資訊】
《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