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們是如何知道目前已知的事物?對哲學世界的圈外人而言,這樣的問題竟引發歷時兩千多年的辯論,似乎荒誕不經。哲學家們確實窮畢生之力思考這類問題,而且他們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是如何知道目前已知的事物? 而且,我們怎麼確定自己真的已經知道了? 哲學家對這些問題已經思考了幾千年。我是不是真正知道我坐在一張椅子上,是不是真正知道莎士比亞是一位處理權力議題的大詩人?
對哲學世界的圈外人而言,這樣的問題竟引發歷時兩千多年的辯論,似乎荒誕不經。但當我們丟下一個東西時,我們怎知那東西確實往下掉? 當我們閉上眼睛時,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哲學家們確實窮畢生之力思考這類問題,而且他們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
客觀知識是自然科學的基礎。這樣的知識不涉及任何真正省思。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主張客觀知識是「憑空而來的看法」。客觀知識經過一再檢驗,得到的結果都一樣。我們可以用客觀知識觀察、測量螞蟻、原子與小行星,因為它的主張有重覆性,具普世有效性,而且能呼應對現實的觀察。
繼客觀知識之後,強調個人意見與感覺的主觀知識登場。認知心理學者研究的,就是這種反映我們內心生活的知識。我們知道某些有關我們自己的事,而我們身邊每一個人都會將這些事視為知識。當一個人歷經屬於感覺範疇的事物時,對那一刻的他們而言,那經驗一定是真正的知識。非這樣不可。
與客觀知識不同的是,這類型的知識不能像原子或距離一樣測量。而且不同於主觀知識的是,這類型知識屬於公共與文化。它涉及對我們各種社會結構的感受,或者可以套用我在第一章使用的概念,它涉及我們的「世界」。用另一種方式說,這第三類型是有關人類共有經驗領域的知識。
當我們對身邊世界不甚了解時,這第四種知識能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在伊拉克久經戰陣的士兵說,他們能在走近詭雷時,憑身體「感覺」到詭雷就在附近;老資格救火員可以透過「第六感」知道火往哪裡燒;技藝精熟的醫護人員,在還看不出病人有任何心搏停止的明確跡象以前就先抓起電擊機,這就是感覺知識。
【書籍資訊】
《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