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為什麼人會害怕死亡呢?人們害怕死亡的原因有五項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未知的恐懼
人們對「未知」總是存有恐懼,而死亡的滋味及死後的世界皆是超越經驗界的「未知」,沒有人知道自己在何年何月何時,會以何種方式死亡。
二、失落與分離的恐懼
人們若是與所依戀或所愛的對象分離,就會產生失落的悲傷,由悲傷而產生一連串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依據英國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及英國著名的悲傷治療專家派克斯(Parkes)的「愛結理論」(Love Tie Theory),人們對依附或愛戀的對象所產生的不捨與放不下,是恐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是總體的失落,人們擁有的一切,捨不得的人、事、物,皆要捨下。因此死亡是人所能經驗的最大的失落與悲傷。若一個人平常就未能學習處理失落及捨下的經驗,對於死亡就會充滿畏懼。人們生命中許許多多的「小死」經驗,也就是放下不捨、度過悲傷,其實就是為「大死」——真正的死亡,在準備資糧了。
三、死亡的形貌及死亡過程的恐懼
二十世紀醫療科技迅速發展之後,病人的死亡意味醫療的失敗,醫學要用盡所有的儀器、藥物及管路企圖保存病人的生命。因此人們死亡的過程大多充滿痛苦,且全身插滿管子,圍繞著機器,在受盡折磨後斷氣。看到親人走得那麼淒慘,甚至面容扭曲、滿臉血跡,造成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四、未了心願的遺憾及恐懼
現代人大多非常忙碌,每天跟著時間賽跑,總有作不完的事等著,因此「等明天再作」或「拖一陣再說」也是人之常情。等到忽然發現「沒有明天了」,就會產生諸多遺憾,因而對死亡產生恐懼。現代人也非常講究「生涯規劃」,但卻很少作「臨終與死亡規劃」。人們企望能「自我實現」,對生命充滿憧憬,認為想到「死亡」是不吉利的念頭,很少人會預立遺囑,準備死亡。因此一旦死亡來臨,才發覺措手不及,許多的心願未了,而心生恐懼。
五、對人生過程的悔恨,來不及補救的恐懼
由於人們沒有作「死亡準備」的習慣,常會錯覺生命是無限的,可以任意虛度或拖延,因為總有一個「明天」可以等待。等到發覺已經「為時已晚」的時候,才悔恨卻已來不及補救了。帶著遺憾與悔恨離世,常造成極大的死亡恐懼。
【書籍資訊】
《安寧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