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現代人常常會有「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ies),我自己也有。扮演神父時有神父的樣子,扮演社長有社長的樣子,在攝影棚主持,當然更會融入不同的角色跟情境。
圖片來源:unsplash
現代人常常會有「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ies),我自己也有。扮演神父時有神父的樣子,扮演社長有社長的樣子,在攝影棚主持,當然更會融入不同的角色跟情境。
這些人生當中多樣的選擇與責任,有時會在生活裡帶來衝突。比如說我是否要維持自己的性靈生活,而犧牲與老朋友相處的社交?我該回美國陪伴生病的母親,還是留在台灣繼續光啟社的工作?
我的建議是,只要你的人格或能力可以有比較大的發揮,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順著自己的個性或人格,去展現自己的能力與專才,會是最好的抉擇。你的生活會比較有趣,人生也會比較完整。
回顧我的人生,不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會歷經一些學習,不管擔任演員、老師或學生,這些學習都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而每一種人生跟角色,有時並不是劃分得那麼清楚,有時候隔了很久,你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舉個例子來說,幾年前隨著「亞洲傳播網絡」到印尼比較貧困偏遠的地區,教導修士與神父們利用手機等簡單的工具,進行傳播或傳教。他們有些擁有手機,但是有些人連手機都沒摸過,我教他們利用手機功能製作節目,或分享他們的信仰。
雖然在台灣參與電視節目製作,才是我的主業。到偏遠地區去教導別人如何發揮媒體效能,並不是光啟社或我本人最主要的工作。不過扮演這個角色,可以好好發揮我的經驗與能力,因此我選擇主動去追求這樣的挑戰,成為推動我不斷向前邁進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