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的一生,成長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裡就會有太多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風災、水災、土石流、地震、火山爆發等災難,一旦遇上了,只能自認倒楣,說是天意難違。但災難不只是來自天、地、風、水的意外,最主要的「造難者」,還是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神經細胞的生死存亡,決定在永遠學習和不斷創新的兩大基柱上;回顧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文明的提升也是根基於學習及創新兩大認知功能上。
人的一生,成長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裡就會有太多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風災、水災、土石流、地震、火山爆發等災難,一旦遇上了,只能自認倒楣,說是天意難違。但災難不只是來自天、地、風、水的意外,最主要的「造難者」,還是人!
近日發生的氣爆、食不安、墜機、沉船、加拿大國會遭亂槍掃射、伊波拉疫情失控蔓延,以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濫殺無辜等不幸,在在都是人為蓄意或疏忽造成的結果。不管是自然或人為的災難,都不是個人能預測得到的,所以才有「人算不如天算」和「計畫趕不上變化」的說法,做為自我解嘲和排憂的生活哲學。
世事難料是個人和外在環境互動的常規,科學的進展就是要提升對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了解,從較精確的科學新知中,努力減少人事物之間的不確定狀態,進而管理風險,搶回生命的主控權。這絕對是一項漸進的歷程,科學家對外在環境知識的了解,確實越來越豐富,但距離預測到掌控的理想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達到世事可料的境界。
個人對外在環境變化的不可測,當然是很無奈的,對生命中最真實的事件(如生、老、病、死)無法掌握,更是無奈中的無奈!人人都會老,終極走向死亡,是生命歷程的唯二真理,但科學家真的了解「老」嗎?
認知神經科學家從表面差異,深入探討腦神經細胞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從多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生物的腦終其一生不停產生新細胞,尤其和學習及記憶相關的海馬回區,每天都會產生新的神經細胞。但許多研究結果也告訴我們,這些新細胞有的存活不久就死亡,有的不但不死,還會串聯其他神經細胞,形成網路,激發更充沛的活力。這些細胞不只新生,且能長存,更能擴散,呼友結伴,增強生命延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