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想像有個寶寶剛剛出生,醫師對著新手媽媽說:「恭喜,是健康的男孩。看來都沒問題……但是,你的孩子從現在開始,會反覆陷入像是昏迷的狀態,有時候像死掉一樣,這會持續一輩子。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徐仕美,天下文化主編
想像有個寶寶剛剛出生,醫師對著新手媽媽說:「恭喜,是健康的男孩。看來都沒問題……但是,你的孩子從現在開始,會反覆陷入像是昏迷的狀態,有時候像死掉一樣,這會持續一輩子。
當他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時候,腦子裡卻常常上演驚人的幻覺。這種狀態會占據他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這有什麼作用。祝好運!」
這樣說睡眠,似乎有些誇張,但事實就是這樣:我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要睡覺。
現在,這種情況改觀了。《為什麼要睡覺?》作者沃克(Matthew Walker)和他的科學同行提供許多答案。
沃克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主持人,也曾是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他熱愛睡眠,研究睡眠二十餘年,為我們呈現無限複雜、極端迷人的睡眠科學。
睡眠對身體的益處數不盡,而缺乏睡眠時則會受到損傷。例如,早期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自稱經常每晚睡不到六小時的人,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非常多。
於是科學家請來健康成年人進行嚴謹的實驗,讓他們連續六晚只睡四小時,結果這些人的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效率降低40%,導致血糖升高。這些血糖數值足以讓醫師研判為糖尿病前期。其他如心血管、免疫、生殖系統功能也會受到睡眠影響。
睡眠豐富腦的各種功能,包括學習與記憶的能力。好比說,學習前先睡飽,可以把大腦最近獲得的記憶搬到長期儲存地點,釋出短期記憶,這樣我們又能繼續學習新事物;學習後的睡眠,相當於幫腦中新增的檔案按下「儲存」鍵,以保全新獲得的資訊不被遺忘。科學家從睡眠與記憶的研究,正在發展讓我們可以一邊睡覺、一邊學習的技術。
我們睡眠時做的夢還提供了夜間劇場,腦可以在這座劇場中,對儲存其中的大量資訊測試距離最遠、最不明顯的奇怪連結,由此激發出創意。所以當你絞盡腦汁想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何不先睡一覺再說。
此外,這本書為我們揭露各種新鮮有趣的科學主題,包括:吸血鬼激素是什麼?科學捕夢網是什麼神奇的科技?睡美容覺,真的會變美嗎?為什麼強迫中學生做一隻早起的鳥兒,保證讓他們沒蟲吃?
沃克不只是傑出的科學家,更是超強睡眠顧問,他曾任NBA、NFL、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的睡眠顧問,以及Fitbit智慧手環公司的科學顧問,目前是Google生命科學部門的睡眠科學家。在睡眠缺乏成為全球流行病的今天,他想找出幫助人類與睡眠重修舊好的一切方法,最後他描繪出一份可以重拾人與睡眠親密連結的實作指南。
其中特別的是,雖然科技和3C產品入侵我們的臥室,奪去珍貴的睡眠,但沃克主張擁抱科技,一同來改造睡眠。譬如,運用智慧家庭系統,控制溫度與燈光,創造適合睡眠的環境。利用可穿戴數位裝置追蹤個人睡眠狀態,結合智慧手機蒐集個人健康數據,讓每個人能親眼看到,改變睡眠對自己的健康會有多大影響。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最佳處方,提升我們學習和專業表現的最強因子。睡眠讓你保持苗條、更加迷人,甚至可以讓你更快樂,減少憂鬱,不易焦慮。沃克把當前科學對於睡眠的了解以及實用的建議,全都寫在這本書中,只要你願意,每天都可以免費享用這份處方。祝你今晚好眠。
出版日期: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