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睡眠和死亡風險的關係不是線性的;線性的意思是:睡得愈多,死亡風險愈低(或相反情況)。

圖片來源:unsplash
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睡眠和死亡風險的關係不是線性的;線性的意思是:睡得愈多,死亡風險愈低(或相反情況)。但實際上,死亡風險和睡眠時間的關係有點像個鉤子,超過九小時後會往上勾,如下圖:

就這方面,有兩點值得提出。第一,如果你仔細探究這些研究,會發現這些睡眠九小時以上的人,死亡原因包括感染(如肺炎),以及促使免疫作用活躍的癌症。本書先前討論過,疾病會促進睡眠,特別是引發活躍免疫反應的疾病。
因此病得愈重的人,應該睡得愈久,以利用睡眠提供的健康工具來對抗病症。只是有些疾病的威力太強,不管睡多久也無法克服,例如癌症。結果造成睡太多導致早死的假象,而不是「更合理」的結論:某些病症太過嚴重,不管加長多少睡眠帶來的好處,都無法扭轉病情。我說「更合理」,而不是「同樣合理」,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生物機制顯示睡眠有任何壞處。
第二,很重要的是,請不要過度擴張我的論點。我並不是說每天睡十八小時或二十二小時(如果生理上做得到)比九小時好。睡眠不太可能以這種線性方法運作。要知道,食物、氧氣和水,也都同樣和死亡風險都有鉤子狀的關係。
吃太多會減短壽命。水分太多會導致血壓過高,高血壓又和中風或心臟病相關。血液中的氧氣太多,也就是所謂的高氧症(hyperoxia),會對細胞造成毒害,特別是腦細胞。就像食物、水和氧氣,睡眠多到極端,與死亡率可能有同樣的關係。
畢竟適量的清醒時間在演化上具有適應性,睡眠也是。睡眠和清醒提供的生存優勢儘管不同,但兩者有協同作用,都十分重要。在清醒和睡眠之間有著適合生存的平衡狀態,就人類來說,一般成年人大致是十六小時的總清醒時數,以及八小時的總睡眠時數。
出版日期: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