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睡眠和死亡風險的關係不是線性的;線性的意思是:睡得愈多,死亡風險愈低(或相反情況)。
圖片來源:unsplash
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睡眠和死亡風險的關係不是線性的;線性的意思是:睡得愈多,死亡風險愈低(或相反情況)。但實際上,死亡風險和睡眠時間的關係有點像個鉤子,超過九小時後會往上勾,如下圖:
就這方面,有兩點值得提出。第一,如果你仔細探究這些研究,會發現這些睡眠九小時以上的人,死亡原因包括感染(如肺炎),以及促使免疫作用活躍的癌症。本書先前討論過,疾病會促進睡眠,特別是引發活躍免疫反應的疾病。
因此病得愈重的人,應該睡得愈久,以利用睡眠提供的健康工具來對抗病症。只是有些疾病的威力太強,不管睡多久也無法克服,例如癌症。結果造成睡太多導致早死的假象,而不是「更合理」的結論:某些病症太過嚴重,不管加長多少睡眠帶來的好處,都無法扭轉病情。我說「更合理」,而不是「同樣合理」,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生物機制顯示睡眠有任何壞處。
第二,很重要的是,請不要過度擴張我的論點。我並不是說每天睡十八小時或二十二小時(如果生理上做得到)比九小時好。睡眠不太可能以這種線性方法運作。要知道,食物、氧氣和水,也都同樣和死亡風險都有鉤子狀的關係。
吃太多會減短壽命。水分太多會導致血壓過高,高血壓又和中風或心臟病相關。血液中的氧氣太多,也就是所謂的高氧症(hyperoxia),會對細胞造成毒害,特別是腦細胞。就像食物、水和氧氣,睡眠多到極端,與死亡率可能有同樣的關係。
畢竟適量的清醒時間在演化上具有適應性,睡眠也是。睡眠和清醒提供的生存優勢儘管不同,但兩者有協同作用,都十分重要。在清醒和睡眠之間有著適合生存的平衡狀態,就人類來說,一般成年人大致是十六小時的總清醒時數,以及八小時的總睡眠時數。
出版日期: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