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川普一開始就像塞西爾獅子,最後卻成為美國總統。
圖片來源:unsplash
有一個讓人難忘、卻根本不值一記的例子: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獵人炫耀自己獵殺 了一頭名叫塞西爾(Cecil)的獅子,面帶微笑跟屍體合照。這張照片引發超過320 萬則相關報導。從《紐約時報》到《紐約客》(The New Yoker)雜誌,每個新聞組織都企圖掀起歇斯底里的熱潮,好從中賺到一些網站流量。為此他們必須找到某個新鮮的角度,或者剛好夠新的角度。Vox:「吃雞肉比殺死塞西爾獅子更沒道德。」BuzzFeed:「靈媒說她與塞西爾獅子對談。」《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從塞西爾獅子到氣候 變遷:完美的憤慨風暴。」當時突然爆出大量分析這起3分鐘熱度新聞的3分鐘熱度報導。
就某些角度來看,這只是老式媒體一窩蜂現象的數位加強版:一陣道德的怒火爆發,然後徹底遭到利用。但社群媒體擴大了湊熱鬧的財務動機。如果巧妙包裝相關報導,就連再小的雜誌都可能成功引起病毒式瘋傳,吸引數百萬讀者。只要用一點學術知識或機敏論辯加以妝點一下,高格調刊物對刊登這些趨勢話題的相關文章也不會有罪惡感。
這些一窩蜂的結果十分缺乏獨創性。就像在好萊塢,時間與金錢被大量投入公式化的產品,只為了謹慎模仿過去的成功。Vox媒體與The Verge網站的創辦人約書亞.托 博斯基(Joshua Topolsky)曾為了這種普遍的同質化現象哀嘆:「所有東西看起來都一樣、讀起來也一樣,似乎都在爭奪相同的那些眼球。」
問題不只是媒體依賴矽谷的公司,而是依賴矽谷的價值。跟科技公司一樣,新聞界已經開始盲目崇拜數據,而這些數據已逐漸侵蝕了新聞界。記者和他們的老闆可以提出反駁。他們能假裝不採用相關資料,假裝選擇性忽略數字,繼續努力追求更崇高的真相與更高尚的利益。但數據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記者知道什麼奏效,哪些報導能帶來流量,他們就會採行有效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迎合,而它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唐納.川普是這個媒體年代的頂點。他瞭解比起近代史上的任何時候,現在媒體更需要給大眾他們要的,那就是一個操弄潛意識傾向與偏見的馬戲團。即使媒體鄙視川普的惡行,它們還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公眾人物,一個有模有樣的候選人。多年來,媒體將川普指控歐巴馬總統不在美國出生的理論廣為流傳,即使那是沒有依據的鬼扯。那造成人們持續注意他最初對移民的中傷,即使媒體絕對瞭解那些挑釁煽動了偏執與仇恨的氛圍。川普成為花言巧語的候選人之後,媒體別無選擇,只能報導他。不過,是媒體將他拱上那個地位的。關於川普的報導產生了讓數據亮眼、有助於營收的流量。川普一開始就像塞西爾獅子,最後卻成為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