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事實上,現在隱私以及競爭性市場面臨的是同一個威脅。壟斷的問題已經改頭換面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老掉牙的說法:資料是新石油。它剛開始聽起來很誇張,但如今卻讓人覺得十分貼切。「資料」是一個無情的字眼,但它代表的意義並不冷酷。
資料是人類行動的紀錄:我們所讀、所看、在一天當中到過的地方、購買的東西、通信、搜尋、開始打出來然後刪除的想法。有了足夠的資料,就有可能看見相關性,找出模式。
電腦安全大師布魯斯.施奈爾(Bruce Schneier)曾經寫道:「累積的資料應該更能清楚掌握你如何運用時間,因為它不必仰賴人類的記憶。」資料等同於對使用者的瞭解,是一幅描繪思維的肖像。
艾力克.施密特曾經誇言:「我們知道你在哪裡。我們知道你到過哪裡。我們多多少少能知道你在想什麼。」
這種思維的肖像具有強大力量。它讓企業得以猜想我們的行為,預測想望。有了資料,就有可能知道你明天的所在位置,誤差範圍二十公尺,還能以合理的準確度預測你的戀情是否會繼續下去。
資本主義一向夢想能啟動消費欲望,希望能夠影響人腦,刺激它購買從未想過有需要的產品。
資料有助於達成這個古老夢想。它使我們更溫順、更會上癮,容易接受引誘。亞馬遜的推薦往往導致你下一次繼續購買,谷歌廣告帶來點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優勢企業累積了使用者最完整的肖像。它們在使用者上網時進行全面追蹤,也擁有解釋使用者網上歷程所需的計算能力。這項有利因素成為無所不能的利器,並隨著時間持續累積。
創造能有效學習的機器,需要無限的資料來源,只有這些超大型企業才有那些龐大的資料。谷歌的對手極有可能永遠無法與它的搜尋結果相抗衡,因為沒有一個挑戰者能夠比得上它的歷史搜尋紀錄,或是它發現的模式總集。
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料與石油並不一樣。石油是一項有限的資源;資料卻可無限更新。它能不斷讓新的壟斷企業進行實驗,精準預測趨勢,更加瞭解顧客,設計優越的演算法。
在前往谷歌擔任首席經濟學家之前,海爾.韋瑞安(Hal Varian)與人合寫一本名為《資訊經營法則》(Information Rules)的重要手冊。
韋瑞安預測資料會誇大市場的運作。「正面回饋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導致極端的結果。」其中一項極端結果就是以資料為動力的壟斷企業急速成長。
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這些公司之所以掌握優勢,就是基於它們大規模監視使用者、全面監測用戶活動,以及不斷成長的資料,亦即莫里斯.史塔克(MauriceStucke)和阿里爾.札拉齊(Ariel Ezrachi)所謂「以宛如上帝的視角觀察市場」。
說得直率點,它們是靠著破壞隱私來建立帝國;它們將繼續突破界限,採取更具侵犯性的措施,建立更完整的使用者肖像,進一步鞏固地位。
事實上,現在隱私以及競爭性市場面臨的是同一個威脅。壟斷的問題已經改頭換面。
【書籍資訊】
《被壟斷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