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類透過說故事跟聽故事來認識自己、週遭的世界、以及整個宇宙。對了,還有多重宇宙。我們能夠共同相信、想像、講述同一個故事的能力,讓人類得以協同合作。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提供 文:鄭國威,泛科學共同創辦人
人類透過說故事跟聽故事來認識自己、週遭的世界、以及整個宇宙。對了,還有多重宇宙。我們能夠共同相信、想像、講述同一個故事的能力,讓人類得以協同合作。
某方面來說,我們算是特別成功的物種。我們數量持續增加,並發展出各種技術,讓大自然無法輕易將這個軟弱的物種淘汰。我們還在。但是,從目前的狀態看來,我們又可能是特別愚蠢的物種。因為我們不知道節制,對自己所相信跟想像出來的故事太過沉迷,例如,國族主義、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
越來越細分的專業、越來越難懂的科學與技術、以及轉動得越來越快速的訊息消費螺旋,讓我們對專家總是半信半疑。其實半信半疑還蠻好的,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又輕易地掉進謠言、偽科學、假新聞的坑。爬出來,又掉進去。
糟糕的是,我們以為自己站在坑外,嘲笑、酸罵著坑裡的人。因為我們越來越只能透過這種方式,在動盪的現實中找回一點安全感。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有多好奇嗎?隨著年紀越大,越不敢問問題。明明不懂,卻總是裝懂。
我們其實該多說「我不知道」。我們更該多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們更該多說「我想多知道一些。」不,知識不會給你自由。但想要自由的我們,需要知識扶一把。怪了,為什麼要問「宇宙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問「為什麼要問是否有上帝?」為什麼要問「黑洞裡面有什麼?」
知道這些,除了讓我們看科幻片時比較進入狀況(但可能反而減少樂趣)。能幫我賺大錢嗎?能讓我討人喜歡,或是有被討厭的勇氣嗎?
大概不行。
但宇宙就在那裡,而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光這點還不夠嗎?由星塵元素組成的血肉之軀,在一百五十億年後,想出了辦法,用物理公式去描述宇宙。
甚至,即使那副軀體無法寸動,例如霍金。
人們喜歡霍金,他的《時間簡史》暢銷到不可思議。對,那是因為他有病、殘障,而他竟然沒放棄,竟然還能繼續。他的存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悖論,讓人著迷。霍金怎麼會不知道呢?但他用智慧擁抱缺陷締造出的機會,才不管是上帝還是誰擲了骰子。他稱職地扮演時空的導遊,將科學研究的數理公式,化為可親可近的絕境風光。
靠著數學跟想像力,他隨大霹靂現身,翻過無數星雲,洞悉基本粒子,跟乘著光的愛因斯坦比肩,然後,一轉身躍入黑洞,又再輻射出來。人們喜歡問他問題,有人是單純想知道他怎麼想,但也有人是希望借他之口,終結或掀起一場爭論。人工智慧需要擔心嗎?問他。外星人在哪?問他。世界末日何時到來?問他。上帝在哪?問他。
霍金怎麼會不知道呢?但他一次又一次接受了挑戰。那挑戰來自於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懂、來自於他的名氣已經足以成為消費跟剝削的標的、更來自於他有限的、總覺得是借來的壽命。
這本書,是他作為一個科學家,在壽命終結之前,對十個巨大問題的見解,更是他給如今「還只是地球人」的人類同胞,最後一封家書與挑戰書,因為我們必須解開他還沒解開的謎。
他創辦的科學傳播獎,會繼續是我們這些科學傳播工作者努力的目標。要比他幽默、比他睿智、比他更吸睛,實在很難,但我們必須做到。
他對人工智慧、基因操作的警語,會繼續是我們這些熱愛科技者的約束。他當然明白,AI 與基因技術的進步,可以為像他這樣的人帶來多少好處,但他也知道,有些代價人類還是要付出。
如果一千年後,我們人類能避開小行星重擊、核武生化全自動武器威脅、生態系崩潰等種種危機,成為跨行星、跨星系的物種......那是因為曾經有一個科學家,他說的科學故事改變了人類的過去跟未來,他是史蒂芬・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