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任何的政策研擬、制定與施作都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與過程,而不是單憑想像滿天喊價,更不該為了政治利益出賣專業。
圖片來源:pixabay 文/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從小,我的自然科就很爛,國中、高中,只要是生物、物理、化學、數學考試能夠及格,就是奇蹟。
大學聯考數學只考14分,這不是什麼美好的印記,卻是揮不去的難忘記憶,雖然,我一直在補習,但對這些東西總是提不起興趣,考不好,對我來說也算正常。
不過,就算是這樣,偶爾還是會看一下科普書籍,除了增加自己一點宇宙大道理、生命小常識外,這類讀物展現的科學精神也是我們面對生活必要的思考與態度。
例如,在「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中,雖然他對於上帝、宇宙以及人工智慧的看法我未必能理解或都認同,但,閱讀這類書籍的精彩之處就在舉証、推論、論辯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這種精神不單是自然科學獨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日常生活都該如此。
我常提醒學生,任何的批判都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如何找出事實則是需要各樣的科學方法進行調查,這樣不但能有機會釐清真相,也會讓自己的推論與批判更為有力。
公共政策也是如此,任何的政策研擬、制定與施作都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與過程,而不是單憑想像滿天喊價,更不該為了政治利益出賣專業。因為前瞻計畫,許多地方大興土木,打算新增或改善原有的交通基礎建設。
我們常聽到地方民代或官員不斷告訴民眾,拓寬馬路、鐵路高架是他花了多少心力才為鄉親爭取的建設,或者他們會說,拆了平交道可以改善交通、繁榮地方經濟;他們還會說,拆除民宅,蓋上工廠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這些建設彷彿是阿拉丁神燈,輕輕擦拭,就能讓窮人翻身,人生大逆轉。
但結果是不是真會如此呢?也許會,也許不會。但不管會不會,都絕對不是政治人物胡謅兩句亂,掛保証就可完成,至少得要有最基本的「科學」歷程。
這些「願景」到底是如何評估、如何算計得來的?開闢一條新路得先回答不少「科學」問題,例如,目前的現有交通有什麼狀況?流量如何?未來的人口數及交通流量會有多少成長?新的建設可以舒解多少流量?
解決舊的問題後是否會帶來新的交通問題?這些工程是否有必要性?是否有其它更省成本、更安全的施作解決同樣的問題?道路的開發和都市規劃的關係又是什麼?兩者是否同時規劃?還是各作各的?
這些都是公共建設最基本的工程態度與科學調查,但可惜的是,我們很少看到官方主動公佈這些資料,民眾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難以理解或質疑官方的調查,也很難在公共政策上有好的論辯,找到最好的工程方法。
當然,政府未必沒有評估,但用什麼方法?用什麼工具?這些調查是否具有基本的信度、效度,通常是個謎團。即使有,大多也只是委由工程顧問公司「工程」本身進行科學調查,但對於週遭的人文與環境卻未必理解。
一條道路的開闢不單是工程問題,他可能會穿過千年聚落、移除百年老樹,這些陪伴當地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場景,都能被一一剷除,廢掉的不只是社會的古老建築,也是社會的集體記憶,甚至,不先了解當地生活樣態而強作的工程,有時反而會造成重大傷害。
然而,在台灣許多公共建設卻侷限於工程專業裡的科學探究,少了人文科學的關懷及社會科學的調查,若再加上官僚政治考量恣意枉為,相關的衝突或悲劇恐怕會不斷發生。
或是,官員們應該先來讀一下《霍金大見解》,會有另類的啟發?
【書籍資訊】
《霍金大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