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數位時代,個資的問題格外引人關注,面對「進步」的數位時代,我們不能沒有任何警覺。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今年1月1日,全美最嚴厲的《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CCPA)正式實施,法案要求企業必須向加州居民揭露如何使用消費者的個人資料,民眾則有權要求企業不得銷售資料,甚至刪除自己個資。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在網路等數位科技上留下的蛛絲馬跡,不只會成為商人獲利工具,也可能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利器。
1月20日,立法院召開臨時會,其中一項議案審查「晶片身分證(eID)」預算,不過,這項政策卻遭到在野各黨群起反對,決議「凍結」今年eID總預算的十分之一,等到內政部向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提出專案報告,並經同意後,才能動支。
雖然後府一再強調,eID能保障民眾身分及財產安全,同時符合國際潮流並與世界接軌,實施之後,民眾將享受更便利的生活服務,但民間仍有不少反對聲浪。去年11月,包括人權、民主、憲政、司法、資訊科技、性別、教育、環保等數十個民間團體發表共同聲明,提醒政府晶片身分證本身就蘊藏著高度的監控風險,並要考量台灣面對中國時所具有的嚴苛資通訊條件及特殊國情,應重新檢討全面換發的必要性,不應強迫所有國民都配合數位身分證的系統運作。
eID會造成多大的社會影響,仍有許多討論的空間,不過,包括「天眼」在內容的各式監控系統,在民主社會則引發民眾更大的反彈。台鐵豐原站日前試辦「智慧型影像監控系統」,希望透過監視系統和物聯網設備技術監視車站時況,這套系統同時也能設定「安全特殊名單」,辨識人臉,查核警方通緝犯罪者名單。
不過,媒體揭露後,引起社會議論,台鐵局立即宣布停用人臉偵測功能;而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街頭上數十座可裝設藍芽感應器和監視器的智慧燈柱,也成了群眾攻擊的目標,示威者擔心這些燈柱成為政府監視民眾的工具。
數位資訊成了政府監控人民的工具,但也許還不必太過擔憂,至少在民主國家,還有國會、媒體或公民團體可以監督或反對,但如果蒐集個資、監控民眾行為的是個形象良好的「數位商人」,我們未必就會在意,甚至沒有能力察覺我們正拱手送出自己的秘密。
例如,就有人認為,雖然《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規範企業需向民眾說明個資如何使用,並讓人民要求企業刪除自己的資料,但現實上有多少人真的在意?或者,我們在聽從系統指示按步就班輸入個資的當下,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個人資料正一步步成為別人的商品?
有時,民眾並非全然不知自己的資訊掌握在企業的手中,只是「數位商人」的社會形象及其產品總是代表的光鮮亮麗,進步與酷炫, 深怕自己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怎麼還有多餘時間思考我們的個資到底去那了?
更何況,許多時候,我們打從心理認為,數位科技與技能是生活的必要條件,讓我們更有能力面對未來,怎麼還會想到,「數位商人」其實就在我們歡天喜地雙手迎接的同時,逐步影響與監控我們的生活?
這種景象就如同《矽谷帝國—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書中所描述的:「網際網路就像過去的基督宗教一樣,被說得像是偉大的文明推動者,能解放經濟、為人民賦權。」
但實際上,數位技術與商人卻逐漸監控著我們的生活,一但個資遭到掌握,不論是醫療、消費、教育、政治選擇、生活品味、未來想像,每一個環節都在這些數位科技與商賈的算計之中。數位時代,個資的問題格外引人關注,面對「進步」的數位時代,我們不能沒有任何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