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優良的判斷取決於你的所知、你的思考能力、還有你的思考方法。
網際網路幫我們開了世界之窗,社群媒體卻限制我們認識世界的路徑與方向,演算法雖然讓我們的消費選擇更便利,卻也侷限了生活世界的多樣性。《宣傳機器》到底是如何讓我們進入,並陷入臉書等社群媒體佈下的天羅地網?
若有良好的社區組織,不但人民有較高的自主權,也因鄰里關係緊密,有助社會安全網的建立、協助社區弱勢者,同時還能促成不同文化群體間的多元包容,扼止民粹主義蔓延。
數位時代,個資的問題格外引人關注,面對「進步」的數位時代,我們不能沒有任何警覺。
戰爭都是因為傲慢與自負的領袖想擴張權力,打壓或征服他者所引起的,人類最大的悲劇往往是來自缺乏謙卑,與隨之而來的不平等造成的。
或許是華人社會的集體性格,從小到大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團結、和諧,不論是課本裡「一盤散沙」的故事,或者,是在政治場合裡的呼求的「以團結的XX黨對抗分裂的OO黨」,甚至是日常生活、職場中的「相忍為XXX」,「團結」、「和諧」似乎已成了不可違逆的美德。
任何的政策研擬、制定與施作都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與過程,而不是單憑想像滿天喊價,更不該為了政治利益出賣專業。
不論是我們資訊來源、親友連繫,政治選擇、世界觀,甚至是你的「心智」恐怕早就掌握在臉書等社群媒體手中。
如何幫孩子選擇學校?讓許多父母傷透腦筋,雖然「升學」是許多人考量的重點,但在肯.羅賓森跟盧.若亞尼卡合著的《讓孩子飛—別讓僵化的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的書中,卻提出了不少選擇學校的另類選判準,其中之一就是:「學校能否與社區產生良好互動?」
立即報名!郭強生《死亡可以是溫柔的》台北新書分享會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