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戰爭都是因為傲慢與自負的領袖想擴張權力,打壓或征服他者所引起的,人類最大的悲劇往往是來自缺乏謙卑,與隨之而來的不平等造成的。
圖片來源:pixabay 文/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心存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
2015年,為了紀念「聖雄」甘地,英國政府在倫敦的國會廣場上樹立了他的雕像,這個以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統治的印度英雄,佇立廣場,雙眼望著西敏寺,他的昔日對手邱吉爾的雕像也同樣站立於此。
甘地雕像揭幕時,當時的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曾說,甘地所採取的非暴力主張,是人類社會的正面遺產,不僅是英國和印度的,更是全世界的。
雖然卡麥隆如此盛讚這位人類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不過,他的孫子阿倫.甘地(Arun Gandhi)接受BBC記者訪問時卻表示,這是一種錯誤的致敬,祖父不會為此感到高興,甘地並不想要人們為他立雕像,而是要追隨他的信念。
甘地於1869年出生,19歲時到英國學習法律,78歲遇刺過逝,一生堅持非暴力抗爭。
1893年,他到南非工作,在那裡看見印度移民受到種種不公平的對待,自此展開一連串爭取人權、反對種族歧視的抗議行動。雖然他在1913年曾因領導印度礦工遊行時被捕,但隔年南非政府卻願意開始檢討對印度人的歧視。
回到印度後,甘地更以非暴力抗爭與不合作運動向英國政府爭取印度人應有的權利,並在1942年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二次大戰結束,英國政府終於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
甘地多次被補、多次絕食,希望以此喚醒印度人反抗壓迫的心智與行動,最著名的是在1930年的「食鹽長征」,當時為了抗議英國政府的食鹽公賣制,帶著78名志願者遊行400公里,數千群眾陸續加入,給英國政府帶來莫大的震撼與壓力。
甘地的行動不但帶領印度走向新生,也為世界各地立下維權的典範,深深影響馬路得·金恩、曼德拉等人,如此受到世人景仰又深具影響力的「聖雄」,為什他的孫子阿倫.甘地卻說,為甘地塑立雕像是錯誤的紀念方式呢?
甘地過世時,阿倫.甘地還是一個14歲的學生,不過,他在幼時曾和甘地共同生活兩年的時間,他把和爺爺相處時的所見所聞與感受,寫成了《甘地教我的情商課》這本書。
1948年,甘地遇刺時的前一週,他曾在接受記者訪問時悲傷地說道:「在我活著的時候,人們會追隨我;在我死後,他們會紀念我,但我的理想永遠不會成為他們的理想。」
這段話應該就是阿倫.甘地為什麼會說:「甘地並不想要人們為他立雕像,而是追隨他的信念」的原因。時至今日,社會仍充滿各樣的爭端,政治人物仍利用假新聞與族群主義、愛國主義煽動對立,原本令人期待能夠弭平階級差異,成為社會對話平台的新興社群媒體,卻經常淪為歧視與仇恨的論壇,壓迫與歧視仍然四處可見。
如果甘地活在今天,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許會難過,但應該不會太過訝異,對他來說,這並不是新鮮事。阿倫.甘地在《甘地教我的情商課》書中就指出,戰爭都是因為傲慢與自負的領袖想擴張權力,打壓或征服他者所引起的,人類最大的悲劇往往是來自缺乏謙卑,與隨之而來的不平等造成的。
在台灣,族群對立、同婚爭議、種族衝突,種種的壓迫何嘗不是緣自於此?但要解決這樣的爭端並不容易,除了心存謙卑,還要願意理解與我們生活經驗相異的「他者」,如同聖經所說的「看別人比自己強」,看見、認識、欣賞、學習彼此的差異,願意改變自己,或許人類的和平才有機會再往前一步。
【書籍資訊】
《甘地教我的情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