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網際網路幫我們開了世界之窗,社群媒體卻限制我們認識世界的路徑與方向,演算法雖然讓我們的消費選擇更便利,卻也侷限了生活世界的多樣性。《宣傳機器》到底是如何讓我們進入,並陷入臉書等社群媒體佈下的天羅地網?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管中祥,台灣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創辦人
「人是群聚的動物」,即使在疫情嚴峻的當下,三五好友無法聚在一起對飲高歌、暢談人生,但仍會透過網路彼此連結。社群媒體的出現,更強化這樣的關係,不僅能讓身處各地的人群穿越時空、相互串連,還會幫我們排除異己,在同溫層裡安全地享受自我。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利益,如果能將欲宣傳的對象作出明確分類,分眾行銷,往往能事半功倍。社群媒體利用人們群聚的心理需求,結合演算法建構了各樣的同溫層與市場利益,也引起政治與商業機構的興趣,社群媒體成了人們社交群聚的所在,也是政客及商賈眼中巨大、有效的宣傳機器。
《宣傳機器—注意力是貨幣,人人都是數位市場商人》的作者思南。艾瑞爾,在書中告訴我們這部宣傳機器到底是如何讓我們進入,並陷入臉書等社群媒體佈下的天羅地網:
不過,即使智慧型手機成了我們進入社群媒體的總開關,但我們為什麼又會在社群媒體上「物以類聚」,成了方便分眾行銷的「同溫層」呢?難道只是數位科技的問題?和我們的所行、所思有什麼關係?
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大多在實體生活就有交集,有時,從朋友的臉書上看到別人的發文跟我們氣味相同,虛擬世界便可能有所互動,成了新的朋友。而我們在社群網站追蹤的對象,也大多是我們仰幕的名人或認同的意見領袖,不太會是你討厭的KOL。
簡單說,當人們成為臉友之前,就已經通過某種篩選與過濾,彼此有一定的互動,甚至信任感。不過,臉友的所作所為我們未必都會認同,當你討厭某些人的發言,溝通後也改變不了解彼此的想法,通常也不會再按他讚,甚至會取消追蹤,或將其刪除,眼不見為淨,於是,你再一次篩選臉友,同溫層也因為我們的主動選擇,日漸精實。
與此同時,「機器智慧」正監視著我們在臉書上的一舉一動,透過演算法蒐集網路行為留下的數據資訊,了解我們的偏好、預測我們的行為,結合網路智能的計算,提供我們喜愛的資訊,排除我們討厭的訊息,推薦我們認同的朋友,臉書經由大數據了解你,進而討好你、預測你、控制你,告訴我們買什麼、讀什麼、投票給誰、甚⾄愛誰,建構我們網路世界的認知與生活。
如果你是商家或政客,可以透過精確的數字分析,了解市場的真實面貌,精準地把產品與價值行銷給你意圖影響的對象。對有些人來說,也對演算法帶來的好處與方便,樂在其中,畢竟在社群媒體裡,不僅能有同溫層的安全感,也會有了解我們的「機器智慧」,依著我們的需要,客製化你以為需要的消費產品。
只是網際網路幫我們開了世界之窗,社群媒體卻限制我們認識世界的路徑與方向,演算法雖然讓我們的消費選擇更便利,卻也侷限了生活世界的多樣性。更麻煩的是,不斷同性相吸的結果,也使得我們對多元社會的理解逐漸單一與片斷,與不同意見者不僅困難溝通,也缺乏意願。
仔細想想,如果人們不試著斬斷自己的心智與演算法共同織起的鎖鍊,那麼,將可能永遠住在「機器智慧」建造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