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鄭愁予談漢字——從漢字造字與文學表現,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鄭愁予從自己創作的〈南海的中國藍〉一詩談起,從古文詞句、造字部首、日常用語等不同角度,娓娓道來華文中賦予「水」的詩情,由「絲」表現的絢美,以「青」的色感抒發仙韻;再由這些字的本義和以其為部首關連的字詞群,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黃春明、黃國珍談閱讀——透過閱讀,不只滿足人的高級感官,也激發生命能量。

黃春明以生命的體悟與第一次為他人而流下眼淚的感動,開啟他閱讀和寫作的生涯分享。他認為,現代生活太物化,缺乏精神生活,透過閱讀,人才可以了解人,並將他人的人性經驗內化,產生很大的能量。黃國珍更指出閱讀的關鍵,在於建立自我觀點,才能最大地發揮閱讀的效果。

何政廣談台灣美術——回到台灣美術記憶的長河。

從《藝術家》雜誌的視野,可以了解過去四十年間,從鄉土藝術的盛行、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前衛藝術的出現、台灣美術的豐收、台灣藝術主體性的探尋、錄像藝術與新生代崛起、全球化時代與國際藝壇接軌到多元呈現的當代藝術。

張錯談器物——青銅鏡的演變歷程,也是一種文化史。

鏡子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悠久的演進歷程,從上古一路到清代,每個時代的銅鏡特色,皆能反映當時文化、歷史、生活物質條件的變化。

阮義忠談攝影——等待一張好照片,讓人學會耐心、同理,並觀照自我。

「我的老師,是鏡頭前面的人,」阮義忠分享自己踏上攝影創作的生命歷程。「每個攝影家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創作者,做好各種準備後,等待上帝為你按下快門。」最好的照片,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鏡頭,但要捕捉到這樣的鏡頭,除了技術的磨練,還要時時懷抱著同理對方的心意。

孫紹誼談電影——電影說的故事,是國際政治文化發展的線索。

回溯電影發展的簡史,從20世紀初的電影世界性時期,帶向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民族電影」風潮;他同時分析西洋電影和華語電影中幾個類同的角色,以及電影中女角男裝的「化身形象」所引發的時尚風潮現象,藉此探討電影與文化的互動關係。

張曼娟談愛——有好的語言,愛才能被體會到。

張曼娟以自己親人罹癌的親身經驗,以及閱讀中國經典《莊子》、《金瓶梅》與《紅樓夢》等作品,引領讀者一步步踏進她對愛的思索和感受。透過語言與文字,終究可以將愛落實於生活,體會愛、傳遞愛、實踐愛,讓愛發揮救贖與撫慰的力量。

鄭穎談宋代生活美學——世間萬物,都有美的精神與哲思。

鄭穎深入進入宋代文人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感受當時人的文化與藝術品味。宋代在詩、書、畫、考古、瓷器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現,在如此一個將藝術結合生活的朝代中,我們將可以找回生活失落已久的藝術感官與美感體會。

錢宇珊談京劇——看懂古典京劇,再造京劇藝術新風貌。

「如果沒有新鮮的、符合時下潮流的表演方式,傳統的硬工夫還有人要看嗎?」錢宇珊為讀者指出京劇的入門之徑,同時思索京劇如何兼顧傳統與創新,欣賞與體驗,也許所謂的「結合」並不只是「加入新元素」,在「學會欣賞」當中,也包含對傳統的了解和參與。

阮璽談手機攝影——如何看待生活,將決定拍照的視野。

「為了捕捉決定性的瞬間,你要預先做好準備,剩下的就交給運氣。」阮璽以手機攝影、「街拍」聞名,穿越他每張作品拍攝當下的經歷和故事,了解做為一個攝影家拍攝者的眼光、視角、性格和想傳達的訊息如何和現場種種變數互動,進而創造令人驚奇的畫面,為生活的感動留下紀錄。

序 醫學人文與大師的美麗邂逅/閻雲
序 阿波羅神諭到「人類紀」──文明進步的危機/張錯

鄭愁予
用詩為華夏文明批八字:解字的美,讀詩的韻

黃春明、黃國珍
讀書,其實讀的是人:跨世代對談閱讀新思考

何政廣
走進藝術家的世界:從台灣出發,放眼國際

張錯
青銅鑑容.以正衣冠:走訪從鑑到鏡的文化軌跡

阮義忠
生命的寬度、影像的深度:透過鏡頭理解他人、面對自己

孫紹誼
穿過銀幕看世界:以全球化視野重新詮釋電影史

張曼娟
明白愛,是每個人的使命:中國古典文學體現愛的真諦

鄭穎
重回文化烏托邦:格物、養心、養志,宋代美學不敗

錢宇珊
京劇,不驚懼!:從細節展現京劇之美

阮璽
從心探索生命的力度:感動「照」究一個又一個故事

序 醫學人文與大師的美麗邂逅

閻雲

二○一二年北醫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開設「人文與藝術講座」,由北醫講座教授、美國南加大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教授張錯主持,廣邀國內外文學與藝術領域大師級人物蒞校演講,場場爆滿,師生甚至席地而坐,就是為了聆聽並親炙大師丰采,享受心靈饗宴,叫好又叫座,北醫校園藝術人文教育蔚然成風。

五年來,「人文與藝術講座」涵蓋了文學、哲學、歷史、詩詞、小說、攝影、戲劇、繪畫、電影、美食、旅行等各領域,透過與大師們面對面,師生們不斷吸取生命的養分,累積心靈的深度,讓醫學人文在北醫校園扎根,開花結果。

隨著時光的流轉,許多藝文大師進出北醫校園,將他們畢生鑽研的心血結晶與北醫師生分享。回首來時路,當初無心插柳,如今綠樹成蔭,已經營造了北醫濃郁的藝文氛圍,引領師生走進這些藝文大師內心的世界,透過他們深邃的文學素養,扎實藝術根底,帶領大家探索藝文浩瀚之海,飽覽明朗寬闊的感性世界。

我們深知文學藝術影響深遠,應深入社會,廣為流傳,由於北醫這些年的耕耘灌溉,醫學人文不再是流於口號或形式,已經透過這個課程,化為實際行動融入日常生活,將人文藝術結合醫學教育,並且把大師們的心血集結成冊出版,過去兩年已經推出《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和《跟著大師品人文》,由天下文化出版發行,如今,這本《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問世,也讓更多愛書的朋友,享受閱讀人文藝術的快樂與充實。


序 阿波羅神諭到「人類紀」──文明進步的危機

張錯

時光荏苒,轉眼千年,從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到人與自然的浪漫主義,無一不在強調「人」的智慧與奮鬥精神。啟蒙運動的「自然神論」,相信上帝存在及創世紀,但上帝對其所創造的世界及世人未加以支配,因而人的生存使命,就是去探索追尋生命各種終極奧祕。在探尋與發現裡,科技是手段,產生無限知識,無限信心,有涯逐無涯,無知逐已知,相信終有一天真相大白。

然而在追逐過程裡,真相尚未大白,人已經忘掉自己是誰,成為各種追逐手段的奴隸。公元二千年,發現臭氧層破洞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克魯岑(Paul Crutzen)宣稱「人類紀」(Anthropocene)的來臨,人類以為可以操控地球,成為地球各種變化的重要媒介,甚至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德爾菲神廟箴言「認識你自己,即可通神」在「人類紀」裡,成為「認識你自己,即可為神」。以人為神,急功近利,摧毀生態系統,一旦生態失衡(尤其土地墾殖及農村的城市化)便難回復平衡和諧,這才是真正的「失樂園」!城市空間的添增,電子科技與網路發達的方便頻繁,造成人際關係進一步的疏離。神創造了一個美麗新世界給人去追尋發現,人卻創造了另一個虛擬世界自以為是,無遠弗屆,其樂無窮,殊不知那是金絲雀在鳥籠,鎮日沉醉在自己的歌聲。

一個文明的建立與延續,不是破壞或取代,而是歷程努力的繼承。人的始祖從一片無花果葉得識禮義廉恥,又豈是區區鍵盤可以取代?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的創建、理想、任務、與執行,就是以一個醫學大學對生命、生態、肯定人生的基本信念,推廣人文藝術精神的傳承創新,讓未來醫生在六堂課、七堂課、十堂課裡,得悉醫生在拯救生命、關懷生命之餘,還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與互動。

鄭愁予 作者

台灣著名詩人,代表作包括〈錯誤〉、〈賦別〉等,《鄭愁予詩集》更被選為「三十年來對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三十本書之一」。曾獲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黃春明 作者

宜蘭縣羅東人,臺灣當代重要文學作家。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一九九九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

一九九三年回到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田野採訪記錄、編導創新歌仔戲等工作,其堅信桃花源不必尋,就是我們現在雙腳所踩踏的土地。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與戲劇的創作,一九九三年出版五本童話,一九九四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臺各地,演出多部寓教於樂的兒童劇。二○○五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


黃國珍 作者

走訪數百所校園、超過千場分享,活躍於各級學校與企業邀約的閱讀講座及工作坊,撰寫《閱讀素養》、《探究式閱讀》兩本以閱讀為主題的暢銷書,讓黃國珍成為近年教育界最受歡迎的暖男講師之一,更成為推動閱讀素養的指標人物。

他出身文學家庭、主修藝術,卻擁有近10年產業工作經歷,協助企業進行設計思考、探究問題與背後的原因,最終提出解決方案或規劃新商品,並且多次參與臺灣在觀光、經濟、政治……等議題的國際宣傳創意指導。

40歲之後,因為關注青少年閱讀素養問題,決意離開職場投身教育領域,於2012年創立「品學堂」,2013年發行華文世界第一本培養閱讀素養的雜誌《閱讀理解》,目前已是華文閱讀教育最受肯定的多元學習文本。

由於他的跨領域背景,讓他眼中的「閱讀」不受限於閱讀紙本的固有認知,而以「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文本」為理念,將閱讀素養接軌真實情境和問題,開啟多元脈絡與多重層次的探究,培養感性體悟與理性思辨的反思,以更具積極自主閱讀表現的「解讀者」,為閱讀素養教育的目標提供一個具時代意義與價值的圖像,讓各級學校和企業重新認識閱讀素養對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要性。


何政廣 作者

藝術家出版社發行人、《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發行人。曾獲1996年行政院新聞局圖書主編金鼎獎、2015年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張錯 作者

詩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退休教授,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阮義忠 作者

阮義忠(Juan I-Jong),一九五○年出生。四十年來先後出版《人與土地》、《臺北謠言》、《四季》、《告別二十世紀》、《恆持剎那》等十本攝影集,並在世界多國舉行個展。作品為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尼普斯攝影博物館、水之堡攝影藝廊、英國維多利亞暨亞伯美術館、臺北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典藏。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被視為華人世界的攝影啟蒙書;所創辦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爲攝影史以來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四年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任教。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為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的五十所學校作重建紀錄,並與夫人袁瑤瑤合作為慈濟志工作傳。二○○七年獲頒臺灣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人文獎。二○一三年獲頒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二○一五年獲頒《生活》月刊年度「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


孫紹誼 作者

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現任上海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研究員、美國南加州大學和紐約大學上海中心兼職教授,著譯有《想像的城市︰文學、電影和視覺上海,1927—1937》、《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志與中國當代電影》等。


張曼娟 作者

張曼娟,人氣暢銷作家。

許多人對張曼娟的印象,仍是《海水正藍》那個年代的抒情女作家,
一點浪漫、一點憂傷,充滿愛與美的憧憬。
她不但締造了華文暢銷作家的新紀錄,
更影響了近四十年來讀者的生活態度與閱讀品味。

然而,她的照顧歷程突然開啟,
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混亂。
張曼娟鼓起勇氣寫下照顧者的心情,
同時思索著中年人的處境,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
用冰滴咖啡的緩慢速度,
瀝成了《自成一派》這本書,
完成了中年覺醒的三部曲。

Facebook 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manchuan320/
YouTube | 張曼娟的微小生活 | https://reurl.cc/zA8Wda


鄭穎 作者

現任教於臺北醫學大學,並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


錢宇珊 作者

橫跨劇場、電視、廣告、廣播、主持、教育、戲曲造型藝術的藝術家。2014年開始轉型走向個人經營,以「讓京劇真正走入生活!」的訴求為主題,企圖塑造京劇新面貌。


阮璽 作者

攝影師、阮義忠攝影工作坊台北經營人、各教育機構大專院校攝影講師。


2017/04/28

BMP007

天下文化

平裝

17×23cm

彩色

9789864791842

256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