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作家將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留在文學作品中,即便已經身故,但其中生命、思想的 能量卻能透過閱讀,轉化到讀者身上。
作家將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留在文學作品中,即便已經身故,但其中生命、思想的 能量卻能透過閱讀,轉化到讀者身上。
文學作品更是世界性的,即便種族不同,卻有相同的人性,好的文學作品如此栩栩 如生地刻劃這些人性的故事,帶給讀者感動。
有文字,才有閱讀,文學在台灣經濟發展後才真正普及。早年因物質條件不佳,有 許多文盲,他們雖然無法透過文字得到啟迪,但經由口述或戲劇演出,還是能從故事中 得到啟示,過往人們聽說書、看戲劇,那些忠孝節義、勤勞節儉的故事,也因此代代流 傳下來。
所以除了閱讀,朗讀也能傳遞文字的力量。事實上,朗讀故事在歐洲相當普遍,黃 大魚藝術基金會由此發想,已經舉辦了十一年之久的「悅聽文學」原作者朗讀活動。
因此,我認為閱讀的首要並非解析,而是普遍化,如同飲食一般,人並非先理解營 養學,明白蛋白質、脂肪等成分的分子結構,才開始飲食;也不會因為學習更多知識, 便能消化得更好。
人文的普遍化要先由興趣與習慣的培養開始,倘若缺乏閱讀興趣,即使將書放在枕 頭邊,也未能有作用;假使對閱讀有興趣,翻山越嶺也會往圖書館借書來看。
閱讀,讓人生不再有限
作家完成作品之後,無法預期讀者是誰,如同一位農夫種稻,並不會曉得吃米的人 有哪些。身為一位作家,我無法確認自己能為社會貢獻什麼,只是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 事,但有時我會收到讀者的回饋,才知道自己的作品,也能為他人的人生創造能量。
曾經有位癌末患者提出希望與我見面的要求,我到安寧病房去見他,那位患者又瘦 又黑,眼睛都凹陷了,在病榻上半躺著,對我說:「你很久沒有寫小說了 !」他對我的 《鑼》、《看海的日子》等小說故事與角色如數家珍在一個人臨死前覺得這輩子,最珍惜的事物中,我的名字居然占有一席之地,實在令我感動。 還有一次,我在桃園某所高中演講結束後,有位高三的女同學遞給我一封信,還要我回家才能拆閱。我等不及,一坐上車便看了,她寫道:「謝謝黃老師,您救我一命。 我的父母親都讀您的書,但是我小時候看不懂,現在看懂了。您還寫了一首詩《國峻不 回來吃飯》,悼念您的兒子,我曾割腕三次,看了那首詩,我告訴父母親,此後不會再 自殺了。」
原來,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人生的歲月有限,經驗也有限,但我們若能將作品中他 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經驗,能量便會持續增強。
雨果逝世時,巴黎有兩萬多人為他送葬,這麼多人同時聚集,只因為都受過雨果的 影響、受到作品的感動。作家如同農夫,不為特定的對象產出,然而成品是對人有用處 的,就像種出稻米、麥子一般,大家都可以吃、大家都需要,我想做的,便是這樣普通的事。
【書籍資訊】
摘自《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
數位編輯整理:廖珮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