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何幫孩子選擇學校?讓許多父母傷透腦筋,雖然「升學」是許多人考量的重點,但在肯.羅賓森跟盧.若亞尼卡合著的《讓孩子飛—別讓僵化的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的書中,卻提出了不少選擇學校的另類選判準,其中之一就是:「學校能否與社區產生良好互動?」
公視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發熱議,讓不少人重新反省自己跟父母或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但即使如此,孩子的教育仍是父母無法放棄的關懷或責任。
如何幫孩子選擇學校?讓許多父母傷透腦筋,雖然「升學」是許多人考量的重點,但在肯.羅賓森跟盧.若亞尼卡合著的《讓孩子飛—別讓僵化的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的書中,卻提出了不少選擇學校的另類選判準,其中之一就是:「學校能否與社區產生良好互動?」
這對許多父母來說恐怕是不可思議的事,孩子到學校就是要學習知識,下課後還要補習班或到安親班努力打拼,未來即使不能出人頭地,也不要被人踩在腳底,好好讀書、顧好未來的飯碗都來不及了,怎麼還要跟「社區產生良好互動」?這能當飯吃嗎?
不過,書中卻引用夏普斯進行的課程實驗表示:「如果學校有強烈的社區意識,學生可能會有更強的學習動機,行為合乎倫理,願意幫助他人,能發展社交與情感能力。」夏普斯也說「如果在小學階段培養社區意識……學生上了中學以後,學業成績表現比較優良……。」
是不是真的成績會比較好?我不清楚,也沒有什麼意見,但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能培養社區意識,的確有助於群體關係的建立,學習和別人合作,共同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
雖然,許多國中小學都安排了鄉土教育的課程,但未必受到學校及家長的重視,課程內容大多也僅止於「認識」的層次。事實上,不論是學校週圍或在地社區都有許多跟自己的生活有關的問題,例如,交通、空污、流浪動物等,都可以結合現有課程,和學生一起調查、討論,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高雄文府國小位於東南水泥廠、仁武工業區、大社工業區下風處,飽受空污之苦,老師們因此帶著學生做科展,到高雄各區收集雨水進行比對,他們發現,當東南水泥運轉時,學校周邊雨水的PH值高出高雄其他地區。這項調查獲得科展全國第一的成績,不過,研究結果卻不被高雄環保局採納,於是文府國小師生與多個民間團體發起「為好空氣而走,親子踩街」大遊行,希望高市府能盡速通過並實施「水泥業排放加嚴標準」,還給居民乾淨的空氣。
不容否認,「成績」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關注與要求,但這也是造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戲中種種親子與社會問題的原因。除了重視自我的表現與未來,如何與他人相互合作,共同發現、了解、解決生活與社區的問題,更是當代社會公民不可獲缺的能力與責任,畢竟我們不是獨自生活,週遭的任何事務與我們息息相關,你的孩子也是社區的孩子。
【書籍資訊】
《讓孩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