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或許是華人社會的集體性格,從小到大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團結、和諧,不論是課本裡「一盤散沙」的故事,或者,是在政治場合裡的呼求的「以團結的XX黨對抗分裂的OO黨」,甚至是日常生活、職場中的「相忍為XXX」,「團結」、「和諧」似乎已成了不可違逆的美德。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或許是華人社會的集體性格,從小到大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團結、和諧,不論是課本裡「一盤散沙」的故事,或者,是在政治場合裡的呼求的「以團結的XX黨對抗分裂的OO黨」,甚至是日常生活、職場中的「相忍為XXX」,「團結」、「和諧」似乎已成了不可違逆的美德。
不只如此,台灣的民主教育從小就強調「少數服從多數」,願賭就要服輸,即使別人只是多你一票,輸了就是輸了,就要認了;即使有人告訴你要「多數尊重少數」,但要不要「尊重」人家,常常淪為自由心証,即使不尊重,最多只是不痛不癢短暫的道德譴責,也不會有人說你不懂民主。
但,「多數」一定不會錯?「團結」就一定是好?
心理學家查蘭.內米斯在《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他說,一架聯航班機在回程途中發現噪音,機身輕微震動,但平日指示起落架定位的警示燈並沒有亮起。
機長和組員花了很多時間查明原因,把焦點放在查看起落架,飛機因而在空中多盤旋了四十五分鐘,卻忘了一件重要的事:飛機就快沒油了!少了這個簡單的查看動作、小小的提醒,最後竟然釀成悲劇,飛機墜落在距離機場僅有六海里之處。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內米斯說,有可能是因為組員服從機長權威,而機長只把問題放在起落架上,也有可能是壓力太大,只能團結一心關注眼前的事項,而沒有意識到燃油快用完了。
也許在這種緊要關頭,大家都得服從機長指揮,根本沒時間想東想西,甚至不會想到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但,如果這時候有點時間多些思考?容許異見呢?如果當時有人願意先把指令擺在一邊,冷靜查驗其它的問題?會不會悲劇就不會發生。
說這些都是事後諸葛,大部分的事也不會這麼緊急,然而,就算如此,團體裡就會容許有異見的機會?如果,我們已經習慣權威式的團結,我們還會想,或敢提出異議之聲?
能不能或敢不敢提出異見往往和組織文化及領導者有關,一個威權並講求效率的領導者,通常不太會容許組織內有太多的雜音。而組織成員即使有不同的看法未必敢直言不諱,因為有可能因為害怕孤立而靜默不語,也可能擔心「棒打出頭鳥」,最後搞到自己體無完膚。
但,團體裡沒有異見會是嚴重損失,查蘭.內米斯在書中透過心理學實驗、公司治理、政治決策等多個例子說明異見的重要性,並提醒我們「可以合群,但千萬不要盲從」。
這並不是說,團體裡有異見就能解決問題,但至少能提供思考與論辯。接觸不同的看法,才有機會擴展我們見解,調整原來的想法,當然,也可能因此鞏固既有的立場。
但無論如何,尊重異見的決定才會有縝密思考、檢視、討論過的結果,經過這樣的歷程,不但能讓團隊成員了解每個方案的優劣、查看是否有未盡之處,更重要的,論辯後的團結,才會是真正的團結。
坦白說,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不怕衝突的組織文化、要有勇於發言不怕受傷的出頭鳥,作為領導者是不是有雅量?願不願意創造異見空間?恐怕是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