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根據美國的調查,一般人的心理問題是在五歲以前種下的因,可見那是家庭問題造成的。

圖片來源:pexels
「親情」一詞讓人覺得很溫暖,但是別忘了親情是命定的,有些固然很好,但有些未必理想。
根據美國的調查,一般人的心理問題是在五歲以前種下的因,可見那是家庭問題造成的。五歲以前所壓抑的情緒,演變成一生不快樂的根源,這主要是由親人,亦即長輩與父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受虐兒的加害者大多是親人,因此對於親情不能過於樂觀。親情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成年人不會因為有了孩子,自然變成稱職的父母,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所表達的是盼望,而非事實,父母也是平凡人。因此只能說「天下沒有不關心子女的父母」。父母都關心子女,但是子女妨礙了父母的發展,恐怕這種關愛就要打折扣了,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涯規畫。
父母對子女自然會有期許,期許帶來壓力與要求。反之,子女對父母呢?小時候對父母的話大多言聽計從,到了青少年進入叛逆期不再事事順從,彼此間也易於陷入緊繃。親子關係需要雙方細心呵護、用心耕耘,親情的畫面才會比較完整。父母子女該如何相處?
首先要知道,情感是無所謂公平的,父母養育子女,不能要求子女一定要孝順,子女也未必做得到。相對的,子女也會對父母有所要求,為什麼不像別人一樣有錢?一味責怪子女不懂事,忽略他們的具體經驗,容易形成代溝。常聽廣告說「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女兒小學也念音樂班,後來發現上當了。
學習音樂的小孩,家庭環境都不錯,學校每兩、三個月會舉辦音樂發表會,同學的父母親都是開雙B轎車接送,我們只能搭計程車。為此女兒常抱怨我太窮,還發誓將來絕不當教授。我聽了又好氣又好笑,當教授有這麼容易嗎?親子關係是一切人際關係中最穩定、最熟悉的,能夠提供充分的安全感,但也難以避開人性的弱點。
父母會因為自己費心盡力、犧牲奉獻,而希望子女有所回報。有時由於星座、八字不合,未必能和睦相處,因此親子關係特別需要用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