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紀律」是讓人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做了就要接受後果,如此才可以管好自己的事。
圖片來源:pexels
精密期要注意智育與群育,念私立學校不見得比較好,很多公立學校辦學也很認真,會要求學生參與各項服務活動。譬如,臺大規定學生畢業前要修幾個服務學分,像是學生中午輪流掃教室、掃廁所,這些事與其讓工友處理,不如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也能重視環境衛生,實有多重效果。
還未提及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目的不是要求學生成為聖人,而是要求學生在面對事情時,能夠自己做選擇,並且對結果負起責任。我們的道德教育還不夠理想,主要是培養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要從被動遵守別人的命令,轉變為自己主動守規矩,這是很難做到的。
道德教育很難,法治教育也不容易。大半夜的開車上路,現場沒有警察,也沒有行人,你看到紅燈會不會停下來?在一次研討會中,幾位教授討論這個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一個美國學者忍不住質疑:這算什麼問題?在美國看到紅燈就停下來,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法治教育要使人學會機械式的本能反應,如果內心還會掙扎,就表示法治教育尚未成功,更遑論道德教育。
這是有層次的,先做好法治,才能進一步談道德,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提升。區別在於:法治是由法律來要求,是被動的;道德則是自我要求,是主動的。只有做到自我要求,人格才有可能成長。如果始終是被要求的對象,也就是一個工具,本身不能建構任何目的。必須是出於自我意願所做的行為,才可以自己作主而成就某種人格特質,也才可以論及人格高尚與否。
中學六年的精密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中學階段,父母要兼顧家庭與事業,又該怎麼辦?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也無法重來,所以不必猶豫,當然是以子女為重。以子女為重並不表示得放棄事業,而是事業可以暫時維持某種狀況,不要急著發展。事業發展是永無止境的,但是錯過了子女的精密期,很難彌補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