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由於地殼懸浮在流動的岩石上,因此若是覆蓋上幾千公尺的厚冰,地殼就會沉入地函裡。

圖片來源:unsplash
由於地殼懸浮在流動的岩石上,因此若是覆蓋上幾千公尺的厚冰,地殼就會沉入地函裡。這就是南極洲和格陵蘭的狀況,兩個地方都覆蓋了兩到三公里厚的冰。只要記得南極洲的冰層占據了地表60% 的淡水,將近兩千六百萬兆公升、兩萬六千兆公噸,就不難想像它有多巨大。
若全球暖化讓南極洲的冰層全部融化,海平面會上升五十多公尺,吞沒全世界所有海岸城市,造成數億人無家可歸。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但有一件事比較不明顯,就是冰層融化會減輕底下岩石的壓力,使它往上浮,稱為後冰期回彈(post-glacial rebound)。
格陵蘭也是如此,三百萬兆公升的水結成冰層壓在地殼上,一旦冰層融化後,減輕負擔的北美板塊就會上升,若上升幅度大於海平面上升,或許就能避免大洪水。判斷哪種情形最可能發生對我們的未來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的後代子孫,因為只要全球暖化加劇(目前大勢如此),上述兩種情況就有一種注定會發生。
目前我們知道的事實是:全球海平面自二十世紀以來上升了二十公分,部分源自海洋變暖造成的熱膨脹,因為液體溫度愈高體積愈大;部分源自格陵蘭和南極洲的冰層融化,還有一些來自其他冰河融化。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現象,影響居住在海岸地區的所有人,從太平洋上的小島到孟加拉這樣的大國都會受到巨創。海平面只要上升一公尺,就可能讓小島完全沉沒,像是孟加拉將近20% 的土地就會沉入海中,三千萬人流離失所。
然而,後冰期回彈只會影響跟格陵蘭和南極洲冰層下方地殼相連的海岸地區。換言之,冰層融化仍然有贏家和輸家,誰贏誰輸完全看哪個地方的冰層先融化,是格陵蘭還是南極洲。
若北半球的冰層先融化,格陵蘭會上升得比平均海平面高,北美大陸亦然,因此海平面一開始反而會降低。冰層融化的水會流向其他海洋,北半球板塊的上升則局限於當地。相反的,若南極洲的冰層比格陵蘭先融化,南半球板塊就會先回彈,北美東岸就會完全沉入海中。
其中一個關鍵未知數就是冰層消失會有多快,因為消失不只有融化一途,還有潛變。冰河就是倚靠潛變,才能在固體狀態下從山頂往下流動。潛變的原理跟黏稠液體流動的原理相去不遠。液體中的分子受到重力時,部分作用力會斷裂,使得分子朝重力方向移動,但周圍必須有空間讓它移入,如果沒有,它就會擠壓旁邊的分子,促使它們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