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中國字不但是藝術,還是修身養性的工具,這麼好的寶貝怎能不珍惜呢?
圖片來源:BURST
高鐵上,我旁邊一位打扮入時的女士,一直跟我抱怨她孩子的老師要求學生練字。她大聲地說:現在一切都用電腦了,還寫什麼字!電腦打字又快又好,而且什麼字體都有,何必浪費時間去寫字!
我不敢多言,怕鼓勵她說話,腦海中卻浮現多年前做的一個實驗—一位四十五歲中風的婦女,她能聽寫,卻不認得自己手剛剛寫出來的字(alexia without agraphia,即失寫症),她很不甘願,便用手指在空中反覆地寫,不久就認出那個字來了。
我當時很驚訝,這是第一次知道,筆順是除了形音義外,另外一條進入大腦的路。難怪小時候,老師一定要我們在空中寫字,原來它是有作用的。的確,很多時候,別人不知道你在講哪個同音字時,你會在空中寫那個字,雖然他看到的是鏡影,但是他馬上懂得,因為筆順一樣。
我們的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留下的痕跡愈深,記憶愈好。思考時,牽扯到大腦別的部位的迴路,用的資源最多,留下的痕跡深,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寫字要指揮手的肌肉運動,肌肉的運動也是一種記憶,就強化了這個字的學習。
最近有個實驗,研究者將還不會讀和寫的幼兒園孩子帶到實驗室,請他們依樣畫葫蘆,將英文字母寫出或描紅出來,第三組則是在鍵盤上找到這個字母把它打出來。學習完畢,請他們躺在核磁共振中,給他們看剛剛看過的字。
結果寫字組、描紅組和打字組在大腦活化的強度不同,寫字組最強,打字組最弱,所以自己動手寫字比描紅和打字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深,對認字更有幫助。
另一個實驗是追蹤小二的學生到小五,觀察他們寫草書體(cursive)、印刷體(printing)和打字對學習的幫助。結果發現這三種做法動用到的大腦區域不同,草書體在工作記憶上的效果最好,對閱讀和識字系統的激發最強。
其實,早在這些大腦造影實驗之前,神經心理學家就看到有些中風的病人不能讀或寫草書體字,但能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拼出那個字;也有病人正好相反,表示這兩種書寫法在大腦儲存的地方不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寫字可以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讓孩子靜下來。
在這一點上,中國人一向認為練字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寫字雖然是動手,練的卻是心,心不靜,字寫得不好。孩子練字,透過手的動作,既學會了這個字,也靜下了他的心,一舉兩得。
其實中國的文字不只是意義的載體,還是個了不起的藝術,我每次看到董陽孜老師的字,都為字的氣魄有說不出來的感動。我父親常說,寫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心不正,字是歪的。現代人功利,一切只講求結果,忘記了過程才是重要。機器固然可以替代人力,但是某些美的、氣質的、靈性的東西是無法替代的,就像沒有任何一個電腦的合成音可以像人的歌聲一樣美妙。
中國字不但是藝術,還是修身養性的工具,這麼好的寶貝怎能不珍惜呢?
【書籍資訊】
《從大腦看人生》
出版日期: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