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中國時報》邀請政治大學台文所的紀大偉助理教授,為《何不認真來悲傷》從「正視負面情感」的角度寫下評論
「同志最大的人生挑戰是面對父母」這個說法司空見慣。這個老掉牙的說法強調「如何被父母接受」是同志的人生難題。不過郭強生最新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卻逆反了這個常識:書中,難題是同志怎麼接受父母,而不是父母怎麼接受同志。這本文集大膽揭露至親至愛之人(主要包括親生父母、哥哥,也包括敘事者的同志情人)帶給敘事者「我」的痛苦。書中同志身分的祕密(要不要出櫃)跟至親至愛之人的祕密(情感上、經濟上的種種背叛)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複述郭強生筆下讓人驚駭、感嘆的人情世界,而是要為這本散文集在台灣文學版圖尋找方位。這本書隸屬於三種新舊傳統:一,1950年代以來報紙副刊建立的抒情散文舊傳統;二,21世紀以來新興的移民文學;三,21世紀以來文學拒絕「快樂」、轉向「負面情感」的新趨勢。
美國德州大學教授張誦聖早就指出,1950年代報紙副刊文人即已建立了台灣式抒情散文傳統,但是這個傳統在1960年代就遭受白先勇、王文興等等「現代主義文學」新銳挑戰。抒情散文認定作者跟作品應該綁在一起,讓讀者覺得一讀到作品就如同親炙作者;現代主義文學卻要拉開作者跟作品的距離,讓讀者無法捉摸躲起來的作者。這兩種流派的差別,大致上呼應了散文文類跟小說文類的差別。郭強生散文集一方面承續了抒情散文的傳統(以親情為主題)另一方面卻也衝撞這個傳統(揭露親情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