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中國時報》邀請政治大學台文所的紀大偉助理教授,為《何不認真來悲傷》從「正視負面情感」的角度寫下評論
「同志最大的人生挑戰是面對父母」這個說法司空見慣。這個老掉牙的說法強調「如何被父母接受」是同志的人生難題。不過郭強生最新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卻逆反了這個常識:書中,難題是同志怎麼接受父母,而不是父母怎麼接受同志。這本文集大膽揭露至親至愛之人(主要包括親生父母、哥哥,也包括敘事者的同志情人)帶給敘事者「我」的痛苦。書中同志身分的祕密(要不要出櫃)跟至親至愛之人的祕密(情感上、經濟上的種種背叛)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複述郭強生筆下讓人驚駭、感嘆的人情世界,而是要為這本散文集在台灣文學版圖尋找方位。這本書隸屬於三種新舊傳統:一,1950年代以來報紙副刊建立的抒情散文舊傳統;二,21世紀以來新興的移民文學;三,21世紀以來文學拒絕「快樂」、轉向「負面情感」的新趨勢。
美國德州大學教授張誦聖早就指出,1950年代報紙副刊文人即已建立了台灣式抒情散文傳統,但是這個傳統在1960年代就遭受白先勇、王文興等等「現代主義文學」新銳挑戰。抒情散文認定作者跟作品應該綁在一起,讓讀者覺得一讀到作品就如同親炙作者;現代主義文學卻要拉開作者跟作品的距離,讓讀者無法捉摸躲起來的作者。這兩種流派的差別,大致上呼應了散文文類跟小說文類的差別。郭強生散文集一方面承續了抒情散文的傳統(以親情為主題)另一方面卻也衝撞這個傳統(揭露親情的黑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