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定型心態學生如何解釋他們的成績不佳呢?許多人歸咎於自身能力:「我很笨」,或「我數學很爛。」許多人藉著歸咎他人來掩飾這些感覺
圖片來源:unsplash
請盡你所能,生動地想像愛迪生,想像他現在身處何處,在做什麼。在你的想像畫面中,他是獨自一人嗎?當我詢問人們這個問題時,他們大多做出類似下列的回答:
「他在工作室裡,裡頭有很多器材設備。他正在研發留聲機,實驗各種方法,他成功了!〔那他是獨自一人嗎?〕對,他自己做這些事,因為只有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他在紐澤西,穿著白袍,站在一間像實驗室的房間裡。他側身研究一顆燈泡,突然間,燈泡亮了!〔那他是獨自一人嗎?〕對,他喜歡自己研究,像個隱士。」
事實是,紀錄顯示,愛迪生跟我們多數人想像的,很不一樣。他的工作方式也大不同於我們以為的模式。愛迪生並不是一個獨行俠,就拿發明燈泡這件事來說吧,他雇用了三十名助理,其中包括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在一個由企業資助的先進實驗室裡,他們往往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輪流工作。
愛迪生的發明,也不是突然間就成功的。長久以來,「燈泡亮了!」被用來象徵傑出解方誕生的那一刻,但燈泡這項發明本身並沒有這種單一時刻。事實上,燈泡並不是一項獨立的發明,而是結合了許多費時的發明,每一項發明都用了一位或多位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吹製玻璃的技術員。
愛迪生並不是純樸的工匠,或是不求世俗名利的書呆子。這位被封為「門洛公園的魔術師」(The Wizard of Menlo Park)的發明大王,其實是個聰敏的創業家,非常清楚他的發明的商業潛力。他也懂得如何討好媒體,有時因為他懂得如何宣傳自己,使他得以擊敗同期也得出類似發明的對手,成為這項東西的正式發明人。
心態與學業成就
看看在現實生活中,心態是如何創造成就的。回到現實,我們首先評量學生從小學步入國中時的心態:他們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固定不變的素質,抑或是他們可以發展的東西?然後,我們在接下來的兩年追蹤他們。
對許多學生來說,從小學步入國中,是一個挑戰性高的銜接,課業變得更困難、成績評量更嚴格、教學變得較不那麼個人化,而且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學生們還得適應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及新角色。因此,他們的學業成績有所變化,但每個人的變化情形不同。
在我們的研究中,只有那些具有定型心態的學生,學業成績下滑;那些具有成長心態的學生,在這兩年間的學業成績變好。兩組學生在剛進國中時,以往的學業表現並無明顯差別,在比較輕鬆的小學階段,他們的學業成績和測驗分數相同。到了面臨國中課業的挑戰時,他們的成績表現,才開始區分開來。
定型心態學生如何解釋他們的成績不佳呢?許多人歸咎於自身能力:「我很笨」,或「我數學很爛。」許多人藉著歸咎他人來掩飾這些感覺:「數學老師很胖,我很不喜歡他⋯⋯;英文老師又兇又粗魯」;「因為老師瘋了!」這些對問題的「分析」雖然有趣,但絕不可能為將來的成功提供路線圖。
在失敗隱約逼近的威脅下,具有成長心態的學生,會動員他們的資源,投入學習。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有時也覺得自己快招架不住了,但他們的反應是埋首認真想辦法,他們就像喬治.丹齊格(George Dantzig)。誰是丹齊格?
丹齊格是柏克萊大學數學研究所的學生,有一天,一如往常,他上課遲到了,匆匆進入數學課教室,抄下黑板上的兩道家庭作業題目。後來,他開始做這兩道題目時,發現它們很難,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努力解題,最後得出答案。結果,這兩道題目根本不是家庭作業,而是從未有人解答出來的世界知名難題。
低度努力症候群
在我們的研究中,那些具有定型心態的學生,在面對困難的銜接時,視其為威脅,可能會揭開他們的缺點,使他們從贏家變成輸家。事實上,在定型心態下,青春期是一大考驗:我聰明,還是愚笨?我長得好看,還是醜?我很酷,還是很矬?我是勝利組,還是失敗組?在定型心態下,輸家是永遠的魯蛇。
難怪許多青少年對於他們的資源運用,不是用於學習,而是用來保護自尊。除了對老師做出生動的描述,他們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不努力嘗試。有些最聰明的學生乾脆停擺,就跟娜嘉.薩勒諾—索能柏格一樣。
事實上,那些具有定型心態的學生告訴我們,他們在學校的主要目標,除了讓自己看起來聰明一點,就是盡可能不費力。他們欣然贊同類似這樣的陳述:「在學校,我的目標就是盡量輕鬆一點,不必太用功。」這種低度努力症候群,往往被視為青少年用來擺脫大人約束,要求獨立的方式,但也是定型心態學生用以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他們認為大人們在說:「我們要好好評估你,看你的表現如何。」他們的回應是:「不,你們無法這樣評量出真正的我。」
傑出教育家約翰.霍爾特(John Holt)說,所有人在面對他人的評價時,都會玩這種把戲:「我們最糟糕的學生,我遇過的最糟糕學生,在課外生活中,是個成熟、聰明、有趣的人,跟學校裡其他人一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在某個環節上,他的求知欲和學校教育脫節了。」
但是,在具有成長心態的學生看來,停止嘗試努力是沒道理的。對他們而言,青春期是一段機會時期:學習新科目、探索自己喜歡什麼,將來想做什麼?
出版日期: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