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定型的世界裡,努力被視為拙劣的代表,因為就像失敗,你不聰明、不能幹,所以才需要努力。在另一個世界裡,努力被視為正確且有必要,因為唯有透過努力,你才能變得更聰明、更能幹。
圖片來源:pixabay
年輕時,我想要一個王子般的伴侶,很英俊、很成功,是個大人物。我希望我有一份令人稱羨的職業,但不要太辛苦或太冒險。我希望這一切都能成真,證明我是個成功的人。但是,在過了很多年之後,我才對我的人生感到滿意。
我獲得了一位好伴侶,但是當時的他,距離我理想中的王子境界還有好一段距離。我有一份不錯的職業,但天哪!它無時無刻充滿挑戰。一切都得之不易,那麼現在的我,為何會感到滿足呢?因為我改變了我的心態。
我的工作使我改變心態。有一天,我和我的博士班學生瑪麗.班杜拉(Mary Bandura)試圖了解,何以有些學生非常在意證明自己的能力,有些學生則是放鬆,聚焦於學習。突然間,我們認知到,「能力」並非只有一種意義,而是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需要被證明的定型能力,另一種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透過學習來發展的能力。
心態就是這麼產生的,我立刻就知道自己向來保持的是哪一種心態。我了解到自己為何一直那麼在意錯誤與失敗,這是我人生中首次認知到,我其實可以有所選擇。當你進入一種心態時,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裡。
在素質定型的世界裡,成功就是要證明自己聰明或能幹,用盡一切方法證明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裡—人類素質可以持續改變的世界,成功是延伸自我的能力,學習新的東西;成功就是發展自己。
在定型的世界裡,失敗指的是遭遇挫折,可能是成績考差了、輸了一場錦標賽、被炒魷魚、遭到拒絕等,這些事往往象徵你不聰明、不能幹。但是,在另一個世界裡,失敗指的是不成長,不努力爭取自己珍視的東西,它代表的是你並未充分發揮你的潛能。
在定型的世界裡,努力被視為拙劣的代表,因為就像失敗,你不聰明、不能幹,所以才需要努力。在另一個世界裡,努力被視為正確且有必要,因為唯有透過努力,你才能變得更聰明、更能幹。
你可以有所選擇,你的心態其實就是你的信念。雖說它們是強而有力的信念,但它們不過就是你的一種想法,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
成功是關乎學習,或是證明你很聰明?
著名的政治理論家班傑明.巴柏(Benjamin Barber)曾說:「我不會把這個世界區分為強與弱、成功與失敗⋯⋯我會把這個世界區分為學習者與不學習者。」究竟是什麼使得一個人變成不學習者?
人人天生都有強烈的學習傾向,嬰兒每天都拓展他們的技能,而且不是普通的技能,是一生中最難學的事,例如學習走路與說話,他們從不認為太難或不值得為學習這些技能而努力。嬰兒不會擔心犯錯或感覺羞辱,他們學走路,跌倒了,再爬起來,只是一再蹣跚前行。
是什麼終止了這種勇往直前的學習態度?就是定型心態。孩子一旦能夠評估自己時,有的就會開始變得害怕挑戰,害怕自己顯得不夠聰明。我研究過數千名學齡前兒童,看到許多小孩拒絕學習機會,真是令我吃驚。
我們讓四歲小孩做出一個選擇: 可以選擇重玩一次簡單的拼圖遊戲,或是選擇挑戰更難的。縱使在這麼幼小的年紀,那些具有定型心態(相信人的素質固定不變)的小孩,會選擇重玩一次簡單的拼圖。他們告訴我們:天生聰明的小孩,不會去做可能出錯的事。
那些具有成長心態(相信人可以變得更聰明)的小孩則認為,這真是個奇怪的選擇。他們納悶:「請問,妳怎麼會問我這個呢?誰想要一再重玩同樣的拼圖呀?」他們會一再選擇更難的拼圖來玩,有個小女孩興奮喊道:「我一定要拼出來!」
具有定型心態的小孩想要確保自己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總是成功。具有成長心態的小孩則認為,成功就是不斷地自我挑戰,竭盡全力,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一點。
【書籍資訊】《心態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