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Zappos是知名的網路鞋店店商公司,以出色的服務著稱,而在公司內部的經營中也有許多值得效法和學習的要點。
圖片來源:pxhere,CC0 Licensed.
Zappos是一家把快樂設定為企業文化核心的公司。該公司的網站經營得極為成功,培養出大家在網路上買鞋的習慣,而這是許多人原本都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執行長謝家華(Tony Hsieh)曾寫過《想好了就豁出去》(Delivering Happiness ),書中提及Zappos的獨特文化,基調在於要為顧客創造出能讓他們大感驚嘆的時刻。事實證明,要讓顧客快樂,就必須讓電話這一頭的員工也感到快樂。
聯繫創造凝聚力
和該公司的高階主管交談時,會一直聽到他們講一個詞:聯繫。他們的研究發現,員工與工作中的其他成員間愈有聯繫,就會愈快樂,顯然也愈有生產力與創新能力。因此,該公司高階主管刻意著手創造員工間的聯繫,不只是單一團隊內的聯繫或單一部門內的聯繫,而是全公司的聯繫,也不只是同一階級的員工而已,還包括不同階級的員工,從副總裁到應收帳款專員都包括在內。
他們同時運用簡單與複雜的不同方式促成此事。例如,他們會創造員工彼此巧遇的機會。公司大樓有很多的出入口,但是他們關閉所有的出入口,只留下其中一個,迫使大家都必須從同一扇門進出。這麼做的用意是,在大家更常遇見彼此後,就會更容易建立並維持雙方的聯繫。
還有一個關於Zappos讓員工融入企業文化的例子。從倉儲人員到主管在內的每位員工,都必須到資深人力資源經理克麗絲塔‧芙莉(Christa Foley)所稱的「新兵訓練營」(boot camp)中接受洗禮。據芙莉表示,這套做法的成果卓著。「(員工們)在訓練營時建立的聯繫,在接下來的職涯中都會一直維持。」訓練營的活動刻意安排得很吃力:大家必須在早上七點到公司、努力做事、在截止時間前完成,還得通過測試。但是這個方法卻很管用,大家在完成訓練後都繼續保持聯繫,不只是幾個月而已,而是好幾年,甚至還會自行舉辦見面敘舊或烤肉活動以保持聯絡。
學習與成長
Zappos還有另一種用來讓大家快樂的方法:讓員工有機會學習與成長。該公司一有工作釋出,往往比較喜歡在內部徵才。公司還會開設由員工自行授課的免費課程,像是「基礎財務」、「新手寫程式」等。Zappos希望大家能在公司裡成長。
就如同我在第三章提及的,團隊成員希望能成長、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也希望找到其他自己能做得更好的事,這種想法是精熟的欲望可以帶來的工作動機。這種給員工機會找出自己適合什麼位置的做法,也有助於讓員工保持在快樂、躍躍欲試而且投入的狀態中。
這正是Zappos追求的,我也同樣追求這樣的成果。我希望大家喜歡上班,那是思維上的一種轉變,從「為公司工作」轉變為「為我的公司工作」。但是,有些人無法適應這樣的思維,所以Zappos才會著重於在內部徵才。該公司發現,來自外部的人,尤其是曾經擔任較高階職務的人都適應得很辛苦。該公司希望員工與全公司各種不同關係的人合作。一個來自標準企業文化的人,有時會無法接受這樣的做法。
以團隊和文化為重的Zappos
在Zappos,假如你不適應團隊與文化就適應不了這家公司。該公司的人員年流動率是12%,而據他們表示,人員的流動絕大多數來自客服中心。原因在於,他們會開除那些對於服務顧客缺乏熱情的員工。
我在很多團隊身上都看過同樣的狀況。其中一個成員或許擁有專業的知識或技能,卻像守財奴一樣地把這些知識藏私,他們認為這是能確保工作無虞的私人財產。但是,透過衝刺後的回顧與透明度的落實,Scrum幾乎可以馬上揪出這種行為。Scrum可明確點出路障何在、浪費何在。
Zappos發現,新進員工愈資深,思維就愈根深柢固,要努力拋棄既有的行事方式也就愈辛苦。Scrum給了大家一個做到這件事的框架,它提供一個讓全組織朝向共同目標邁進的架構。這個架構的基石包括透明度、團隊作業及合作。許多企業現在都擁抱這套哲學,未能這麼做的企業也注定要輸給這麼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