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行為經濟學之父丹尼爾.康納曼日前接受媒體訪問,談及《雜訊》一書,並從司法判決及法官量刑來進一步說明。
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要了解判斷的錯誤,我們必須了解偏誤和雜訊。有時,雜訊是更重要的問題。
行為經濟學之父丹尼爾.康納曼日前接受媒體訪問,談及《雜訊》一書,並從司法判決及法官量刑來進一步說明。
「雜訊」就是人類判斷的一種度量,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子。我們想一下,如果測量出現錯誤的話,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偏差,也就是均差可能是正也就是負,也可能是零,而其中的變異性就是「雜訊」。
「雜訊」是判斷錯誤的一種,如果有同樣的正負錯誤,即使沒有偏差,最終均值是零,也不是精準的判斷。
當面對同一件事時,你的判斷應該是一致的,但有可能你卻做了不一樣的判斷。
我們希望整個司法系統是沒有雜訊的,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意味著不同的法官在宣判的時候要能夠對同樣的犯罪,做出相同的判罰。
被告是否獲准保釋或入獄等候審判,關鍵在於最後審理的法官。有些法官比較寬容,有些則比較嚴格。不同法官對於哪些被告可能逃亡或再犯的評估也會天差地遠。
例如心情的變化,如果一個罪犯剛好碰到法官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剛好法官那天心情不好,那可能以會影響最後服刑的期限。这明顯是不公平、不公正的,這就是所謂的情境雜訊。
雜訊與偏誤一樣,都是人類必須迫切正視的問題,唯有正視雜訊與偏誤的存在,並做好決策保健工作,才能迎向決策錯誤更少、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
------------------------------------------------------------------------------------------------
延伸閱讀
➡ 你是否認為「別人的想法與你大致相同」?小心!「系統雜訊」正在影響你的決策
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21506
➡ 國發會前主委陳美伶參加《雜訊》新書座談會,從台灣地方治理經驗談司法系統中的「雜訊」
《雜訊》這本書與司法判斷是非常相關的,制度設計的原意就是要減少不公正,使用合議制是最好的,但設計了制度後,接下來是執行的誤差。
尤其司法所判斷的都是個案,所以書中提到的"量化",是否可以運用科技降低雜訊,司法這條路要把雜訊降到最低是很辛苦的,希望有一天可以達到真正的幸福公平。
美伶姐推薦閱讀
➡ 《雜訊》
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三位行為科學家發現,在醫學、法律、經濟預測、法醫鑑識、保釋、兒童保護、策略、績效評估、個人選擇等領域,都看得到雜訊,但是一般人和組織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結果是付出高昂的代價、公共安全與衛生受到影響、社會還會出現極端不公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