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賴佩霞《轉念的力量》分享,傷害我們、帶給我們痛苦的負面情緒,其實都是調節身心的重要指標!轉念功課,是一個能幫助我們身心得到自由的方法。
從小到大,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告誡我們,不要有任何負面情緒,說那都是錯誤、糟糕、不可取的。然而,現代科學證明,能意識到自己的不滿、沮喪、憤怒、焦慮等情緒,才會健康。
神經元是我們感知世界的系統,是監測人、事、地、物的探測器,而情緒就是我們的生理、心理對周遭環境的直接反射。忽略感受,導致我們不得不麻痹自己的情感,壓抑自己的情緒,否認自己的感受,長期下來不但變得更不快樂,同時讓人在不知不覺、不明不白中變得冷酷、憤世嫉俗、尖酸刻薄。
關於「負面情緒或念頭是調節身心的重要指標」這樣的概念,在我們整個社會文化或家庭教育裡,從未倡導過。這讓人對所謂的「負面」產生了高度否定的態度,就更別說要提供餘裕從中探索。
現代人為了要符合社會的期待,急於變得「更好」,長期養成催促自己、逼迫自己的習性,造成內在的「真實我」與「理想我」之間長期的嚴重拉扯與分裂;而最讓人不知所措的,是這個「理想我」的標準隨著時代改變,不斷在調整。
這的確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是,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轉念功課值得推廣,因為當我們有了一套可以參透所有負面情緒或念頭的工具與知識,就算腦子再度湧起批評和抱怨,我們都能輕鬆以對,再也不需要否定或逃避,也因為我們開始懂得善用負面情緒和念頭,就知道它們本身真的沒有問題。
這一刻,我們將學著虛心領受「負面情緒」帶來的智慧與契機,正是這樣的淬鍊,讓我們的心胸變寬闊,精神變偉大,生活變精采。
面對負面情緒,我們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怪罪他人,責備他人「活該」。
二、怪罪自己,苛責自己「無能」。
關於第一種,我就不多說了,相信我們都有很多經驗,反而是第二種,由於太習以為常,反而很難意識到「自我苛責」的存在,但這卻是許多人不快樂的主因。
譬如,我們常常對自己說:「哎,書都讀了這麼多,課也上了這麼久,又吃齋唸佛、上教會每天禱告……這些年苦行修練,不早該看透人性,了然於胸嗎?怎麼 還在受情緒影響?」想著想著,對自己愈來愈失望,甚至厭惡自己的吹毛求疵。其實,這些無疑是對自己嚴苛荒謬的指摘。
再次強調,所有身心的不舒服、不悅,都是一種對自己的呵護,目的是要我們停下來檢視一下,做有益身心的調整。
敏銳的感官是必要的。負面情緒是在警示我們的世界「出狀況」了,提醒我們趕緊釐清問題。任何的情緒反應都是生存的必要線索,否認情緒,等同於否認問題。我們要了解,情緒至關重要,關注情緒至關重要,承認情緒至關重要。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誘發情緒的主要信念,進行解開枷鎖的功課。枷鎖一解開,情緒自然會穩定下來。
當心情平復,不疾不徐,腦袋自然會變得聰明又有效率,發揮最好的功能,也能騰出空間讓人得以沉澱,做出有益身心的理性規劃、調整和改善。
另一個重要關鍵是:相同的念頭會「一再」回來,而我們也會「一再」相信它,只因為對該念頭太習以為常,這是在所難免的事。
而我們要做的是,運用轉念心法一次又一次的參問:「真的嗎?」學生問我:「什麼樣的念頭不值得相信?」以東方的宗教哲學說法,我會說:「沒有一個念頭值得相信。」
念頭來來去去,現在我愛你,明天我恨你,今天相信吃牛肉對身體好,明天相信吃牛肉業障太大。
總之,念頭只是對當下的投射,念頭確實存在,但值不值得信任卻又另當別論。二十多年前,一次當志工的機緣,我曾慎重考慮領養一個一歲左右、雙臂截肢的女娃,看她聰明可愛的模樣,我好希望能提供她一個完美的家。
然而,我也曾在遭受他人莫須有的指控與羞辱後,超想找黑道把對方的腳筋砍斷。試問,哪個念頭值得相信?
終究,念頭來來去去,那是念頭的本質。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說法可能引起更多的疑惑。因此針對轉念來說,相對具體的問題會是:「什麼樣的念頭需要轉?」依照凱蒂的說法,同時也是我認同的說法是:「凡傷害我們、帶給我們痛苦的念頭,都值得轉。」
念頭的本質是來來去去,生生滅滅。因此,針對那些傷害我們、困擾我們,而且賴著不走的,就應當仔細研究。
一旦看清楚念頭本質的虛幻與無意義,內在的清明自然會讓那些損人又不利己的念頭回到它該去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空無」。
那些一直以來深藏於心中的不愉快記憶所投射出來的論斷,針對當下來說意義不大,充其量只是源自於不開心的經驗,根本與眼前事件無關,因此,所有的負面念頭都值得一一參破。
轉念功課,是一個能幫助我們身心得到自由的方法。
要不要把某個念頭轉掉,只是很單純的取決於念頭是否帶給自己不悅或壓力?是否引動負面情緒?不需要考慮信念的資訊是否可靠、是否合乎社會價值,或是否符合個人的道德觀點。
【書籍資訊】《轉念的力量》